人民網
人民網

廈門:聞“汛”而動  共繪應急防御同心圓

2025年08月19日09:22 | 來源:廈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聞“汛”而動 共繪應急防御同心圓

台風“楊柳”過境后的這個周末,洒滿陽光的杏林灣畔游人如織。6.9平方公裡的廣闊水域,吸引了眾多前來覓食的白鷺,成為岸上人們手機爭相定格的風景。

然而,碧波之上並不總是美麗風景。過去的一個多月,這裡的水位曾屢次急劇上漲,直逼警戒線。

雨一直下,讓人揪心。

7月9日8時至12日8時,全市普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平均雨量達237.8毫米,為2008年以來受台風影響第二大雨量﹔7月21日14時,廈門將暴雨黃色預警信號升級為暴雨橙色預警信號,僅僅一個小時島內外多個鎮街降雨量超過50毫米﹔8月3日至5日,西南暖濕氣流“增兵北上”,給廈門帶來短時強降水和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8月14日凌晨,受台風“楊柳”在漳浦沿海登陸影響,廈門又迎來大雨大風……

突如其來的疾風驟雨,與在廈舉辦的周杰倫演唱會、2025中國乒乓球俱樂部超級聯賽常規賽等重大文體活動不期而遇。

這是對全市台風暴雨應急防御體系建設接二連三的實戰檢驗,一場場多重困難疊加的硬仗中,廈門交出了怎樣的答卷?

周杰倫在演唱會結束前發自肺腑的致謝,廈門與乒超聯賽在雙向奔赴中最終實現的共贏,成千上萬市民群眾和來廈追“星”的粉絲、球迷對這座城市的點贊,都成了這份答卷上的生動注腳。

廣泛動員

打造多方參與的防御格局

受今年第4號台風“丹娜絲”殘余渦旋和西南季風共同影響,7月9日至12日,廈門遭遇入汛以來最強持續性強降雨。被籠罩在雨幕中的,除了這座上下齊心、共同備戰的城市外,還有即將於11日晚在翔安區白鷺體育場舉辦的周杰倫“嘉年華”世界巡回演唱會。

11日14時40分,“全市暴雨預警一級!防御暴雨應急響應二級!”的簡訊,出現在了許多人的手機裡。這一刻,距離演唱會觀眾進場不到三小時。

當“丹娜絲”遇見周杰倫,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應?這對於十余萬持著演唱會門票的歌迷來說,是一次猜測﹔但對於廈門的台風暴雨應急防御體系而言,卻是必須全力以赴做好的必答題。

“感謝廈門市政府、公安局、文旅局以及現場所有工作人員。”隨著周杰倫在演唱會結束時的高聲致謝,一切塵埃落定。不少歌迷在有序離場時感慨:廈門創造了一個奇跡!

大暴雨疊加大客流,演唱會如期舉辦、圓滿落幕的背后,是一場集多部門合力打響的有准備的戰役。

7月8日起,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每日會同氣象、文旅、交通、市政、公安等相關部門,會商評估暴雨積水對交通通行、舞台設施等影響,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應急處置流程等關鍵內容,要求屬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提前落實各項防范措施,做好啟動重大活動熔斷機制准備﹔7月9日起,氣象部門每日組織專題氣象服務,提前一天啟動逐小時精細化降雨預測,文旅、市政、公安、交通等部門指導舉辦方核查地下停車場排水設施,提前布置抽水泵、沙袋、擋水板,精細安排公交接駁和疏散線路,免費按需發放一次性雨衣……

如今,回頭看這一高效銜接、協同作戰的廈門台風暴雨應急防御體系,許多人敏銳地留意到一個關鍵詞:合力。事實上,廈門筑牢城市防汛安全防線的理念異常清晰——要打贏這一場場戰役,就必須廣泛動員,打造多方參與的防御格局。

對於這一點,從福州來廈看周杰倫演唱會的陳鴻英頗有感觸地說:“一場暴雨,同步激活了市、區這麼多相關部門,在其他地方是不常見的。”無獨有偶的是,作為球迷的他,十余天之后又在廈門見証了類似的場景。

2025乒超聯賽廈門站的比賽於7月25日至28日在廈門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鳳凰體育館舉行。同樣是傾盆大雨,同樣是大量觀眾,同樣是圓滿落幕。

跳出重大文體活動回顧7月以來頻繁襲擊廈門的持續性強降雨,一幕幕眾志成城守護家園的動人現場依舊讓人印象深刻,僅7月9日至12日,全市便累計下沉干部7511人次。

地利人和

筑牢贏得“天時”的安全屏障

“灌口鎮雙龍潭二龍潭水壩局部滑坡,需要救援!”7月11日上午9時,一則救援通知發到了廈門藍天救援隊隊員的手機裡。20名隊員分成三組,聞“汛”趕赴現場:一組進行安全勘察,一組填裝沙袋,一組布置土工布,防止雨水沖刷滑坡處導致二次塌方。當天下午3時左右處置完畢后,隊員們又趕往下一個救援點。

同日,東孚一處排澇點21名群眾被困,廈門市曙光救援隊隊員在完成濱海西大道后田路段積水處的車輛救援后,火速趕往現場。僅一天時間,他們就出動131人次奮戰在島內外各個救援點。

也是這一天,519救援隊接到求助,后溪鎮崎溝書房裡附近道路積水嚴重,需要排澇。救援隊員攜帶兩台大功率抽水泵到達現場。彼時,道路積水已有齊膝高,因為持續降雨,他們現場作業至傍晚時分,才將積水排空。

……

這些年,在廈門包括台風暴雨在內的救援現場,總會出現這些民間救援隊的身影。

遇到災害和險情,他們為什麼能第一時間挺身而出?“守護廈門需要自覺參與,美好生活離不開互幫互助。”廈門市曙光救援隊隊長王剛這樣說。截至今年年初,其所在的這支榮獲全國“最佳志願服務組織”稱號的隊伍,已累計執行各類救援任務6000余次,國內重特大災害救援任務56次,受益人群超395萬。

沿著風雨中他們逆向前行的腳步,可以找到廈門近年來一次次打贏台風暴雨應急防御戰的另一個重要緣由:應急防御體系建設,不只是應急部門的事,也不只是政府各相關部門的事,而是各個社會組織甚至每名廈門人自覺參與的事。

相對於與“天時”抗爭的“人和”,在集美區防汛部門的眼裡,杏林灣排澇泵站與集杏海堤水閘協同發力的“立體防線”,就是他們未雨綢繆,為抵御台風暴雨侵襲構筑的“地利”。

時間回到7月11日,暴雨如注,杏林灣畔的路人,憂心忡忡。

集美區防汛辦,人員步履匆忙,一雙雙眼睛與現代化的監控設備一道,緊盯灣內的水漲水落。

早在暴雨預警發布初期,這裡便啟動應急響應,提前開閘預騰庫容160萬立方米,為后續防汛預留“緩沖空間”。當啟動防御暴雨二級應急響應后,為應對高於杏林灣水位的外海天文大潮,泵站7台機組緊急啟動,連續15小時強排835萬立方米,將水位穩穩控制在-0.5米以下﹔隨后,集杏海堤水閘抓住潮汐窗口,開啟20孔閘門,5小時泄洪663萬立方米,將水位進一步降至-1.3米。

集美區應急管理局局長林毅對該區已投入使用的杏林灣排澇泵站津津樂道:無論外海是否處於高潮位,它都能以280立方米/秒的規模實現24小時不間斷排澇,先前集杏海堤水閘因潮汐無法開閘泄洪的難題徹底化解。而與泵站形成“黃金搭檔”的集杏海堤水閘,則擅長借潮汐之力精准泄洪,兩者一主一輔,構建起“機械強排+自然引流”的高效排水格局。

預騰庫容,實時調控,借勢泄洪。依托在疾風驟雨中打出的這套組合拳,杏林灣以大幅提升的區域排澇效率,從容不迫地為集美新城及周邊區域筑起堅實的安全屏障。

互幫互助

彰顯溫暖有愛的城市風范

7月10日20時至11日20時,廈門日雨量達198.4毫米,突破1961年以來7月同期紀錄。11日下午4時許,環島干道會展下穿隧道雙向積水。

在附近金融中心大廈工作的林添恩路過這裡,冒雨下車,用手機拍下現場照片,並第一時間上傳到自己的朋友圈和各大微信群:環島干道會展下穿隧道積水,請大家繞路通行。

由熱心市民發出的成百上千個類似的“避坑”提示,與權威媒體發布的資訊一道,成為那時候廈門人手機裡最熱烈的躍動。疾風暴雨中這一個個帶著溫度的文字,令人心生暖意。

然而,“盡量不外出”的溫馨提示,並沒有阻止翔安區瓊頭社區漁民們走出家門的步伐——他們互幫互助,交互巡查停在避風塢內漁船的情況﹔一同攜起手來,用沙袋擋在海邊入村道路的低窪處。

群發的一條資訊,用肩膀扛起的一個沙袋,在陌生人熄火的車后助推的一把力……普通市民這些微不足道的舉動,在廈門近來打贏的一次次應急防御攻堅戰中,功不可沒。

而從更寬廣的視野來看,抗擊極端天氣取得的勝利甚至外界口中盛贊的“奇跡”,與這些年廈門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加快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扎實推進愛心廈門建設,展示溫暖有愛的文明城市風范的系列努力,同樣不無關聯。

由於近年來大型文體活動頻頻落地翔安,翔安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吳善營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如何建立包括應對台風暴雨在內的長效保障機制,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不過,自始至終保留在風雨中的那一抹抹亮麗的色彩,讓他信心滿滿。

那是“志願紅”“環衛橙”“警察藍”,那是這座城市突破難關得以正常運轉的底色。它們在周杰倫演唱會、乒超聯賽上隨處可見,也會成為未來廈門舉辦的大型文體活動中永恆流動的色調。

有了越來越多普通人的力量,廈門在台風暴雨應急防御體系建設中繪就的同心圓,將更加奪目。(記者 王元暉 劉艷 房舒)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