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久久為功終成“畫”

當栗喉蜂虎年復一年飛抵五緣灣保護區,當白鷺群舞於筼筜湖閘口,廈門正以最靈動的姿態,講述海上花園城市的生態復興史詩。8月18日晚,大型系列片《綠水青山中國答卷》第三集《人海和諧 廈門實踐》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邀請大家一同領略廈門如何以綠色為筆,繪就新時代“海上花園”的壯美畫卷。
節目介紹了廈門“城中綠洲:鋼鐵森林守護生命奇跡”。2011年,廈門市在寸土寸金的城中心設立了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與之對應的西南方是廈門人鐘愛的“城市會客廳”筼筜湖,這裡曾經歷過蛻變。20世紀80年代,筼筜湖因污水直排被漫畫批為“遠看山色美,近聞湖水臭”。1988年召開了關於加快筼筜湖綜合整治的會議,創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20字方針。今日筼筜湖依托潮汐自然換水,水質顯著改善,水體復氧能力增強,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中華鱟等珍稀物種回歸。
節目講述了廈門“陸海統籌:從荒山禿嶺到零碳標杆”。沿著盤山公路轉過幾十道彎,雲霧深處是同安區的軍營村,20世紀80年代初期,這裡一度出現開山採石、亂砍濫伐的亂象,轉變始於“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生態發展思路。如今,全村公益林面積已有4100多畝,森林覆蓋率從50%以下提升到79% 以上。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廈門持續深耕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建設,用分區管控一張圖,讓綠色標尺的刻度更加精細。同時,悉心保護白海豚,早在1997年頒布了全國首個地方性白海豚保護法規。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2020年以來,象嶼綜合保稅區累計減少了碳排放4.9萬噸,成為全國首個實現零碳排放的綜合保稅區。
節目還展現了廈門“古今共生: 世界遺產的低碳新生”。從修舊如舊到低碳新生,鼓浪嶼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之中。八卦樓修復的匠心,落實最小干預原則和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在百年風貌中注入綠色基因﹔大德記直流供用電示范項目,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將近20噸﹔鼓浪嶼龍頭社區,巧手婆婆陳木英讓廢紙盒變身藝術品,廢物利用成為社區新時尚……
“一城春色半城花,萬頃波濤擁海來。”節目結尾指出,30多年來,廈門市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探索出一條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廈門實踐。如今,廈門正加快建設美麗中國樣板城市,持續深化拓展生態文明建設“廈門實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記者 王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