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歷經60余年,福建古田縣這項機制在“巡、問、議、干”中不斷煥新

2025年09月04日10:58 |
小字號

清晨的古田鄉間,巡村干部踏著露水走進農家院落﹔夜幕下的村民廣場,干群圍坐共商村務事。這是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晨巡晚議”機制的日常圖景。從上世紀50年代鳳埔鄉蘇墩村的探索起步,這項以“清晨巡村入戶、晚間聚民議事”為核心的制度,歷經60余年傳承創新,已成為古田縣踐行新時代群眾路線的重要載體。如今,通過深化機制建設,“晨巡晚議”在“巡、問、議、干”中不斷煥發新活力,為基層治理注入持久動能。

巡出干部好作風:從“坐等上門”到“主動敲門”

鳳埔鄉巒龍村黨支部書記周麗玲入戶記錄群眾需求。周東海攝

鳳埔鄉巒龍村黨支部書記周麗玲入戶記錄群眾需求。周東海攝

“干部腳沾泥,群眾心更暖。”這是古田縣群眾對“晨巡”干部的真切感受。在吉巷鄉奎樓村,包村領導林敏睿的一次例行晨巡,讓五保戶老奶奶免於危房風險。那天,林敏睿推開老人家門,發現經大雨沖刷的牆體已明顯開裂,隨時可能坍塌。林敏睿當即拍板,和村“兩委”一起將老人轉移到村委會臨時安置,同步聯系其子女商議后續方案,並協調辦理農房保險理賠。

這樣的場景在古田縣並非個例。吉巷鄉渭洋村包村領導姚禮芳在晨巡中接到村民反映:新建排洪溝阻斷了農田灌溉管道,眼看秧苗要缺水。他當天就組織村干部、施工方現場勘察,次日全程監督改修,讓水流重新匯入農田。“上午反映,中午就動工,這效率沒的說!”村民陳大爺豎著大拇指說。

水口鎮則將“晨巡”延伸至項目一線,以“不發通知、不打招呼”的一線工作法破解民生難題。在城鄉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施工期間,鎮領導班子帶領施工方、設計方組成“聯巡聯議”隊伍,逐村排查群眾訴求。嵩溪村村民反映家門口路面被施工損壞,巡隊當即協調施工方承諾修復並順帶整治周邊溝渠﹔水口社區居民提出排污管道設計過細,技術人員現場敲定更換直徑30公分管道的方案。“干部在工地辦公,問題不隔夜!”村民們的認可道出了作風轉變的實效。水口鎮還將晨巡與安全治理深度結合,鎮領導班子聯合派出所開展鐵路護路巡線,在關鍵路口增設防護欄,向沿線群眾宣講安全知識,用腳步筑牢安全防線。

古田縣將“晨巡”作為錘煉作風的“試金石”,推行“三必到五必查”(困難群眾家庭、矛盾隱患點位、項目施工現場必到﹔查環境衛生、安全隱患、政策落實、設施維護、民情動態),要求干部走出辦公室、走進田間地頭。今年以來,全縣通過晨巡征集意見建議4000余條,協調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800余件,干部作風在一次次“上門服務”中變得更實更硬。

問出群眾煩心事:從“模糊感知”到“精准回應”

泮洋鄉黨員志願者、杜鵑花志願者在炭洋村化身老人“貼身翻譯”,幫助老人與外地醫生溝通。朱沁怡攝

泮洋鄉黨員志願者、杜鵑花志願者在炭洋村化身老人“貼身翻譯”,幫助老人與外地醫生溝通。朱沁怡攝

“以前是群眾有苦說不出,現在是干部追著問難處。”泮洋鄉上洋村周奶奶的經歷,道出了“晨巡晚議”對民生訴求的精准捕捉。晨巡干部發現一些獨居的老人早餐常是“冷粥配咸菜”后,當晚就召開“晚議”會,結合“黨支部領辦+居家養老”模式,動員老人加入孝老食堂吃飯,敲定由黨員志願者為一些不方便走動的老人提供“一對一”的送餐服務。如今,每天熱騰騰的飯菜准時送到家,周奶奶說:“黨支部像親人一樣貼心!”

在大橋瑞岩村,一位80歲老人的“五保難題”更是“晨巡晚議”精准解困的生動注腳。老人戶籍挂靠原配偶戶下,雖法院判決無贍養義務,卻因不符合“單人戶”條件無法享受五保政策。晨巡干部發現后,當晚啟動“晚議”機制,鎮村聯動民政、公安開辟綠色通道,一周內就將老人戶籍遷至村委會集體戶,辦妥五保補助。“政策終於落到了心坎上!”老人激動地說。

從獨居老人的“吃飯難”到特殊群體的“政策享”,古田縣通過“晨巡”細致傾聽、“晚議”快速響應,讓群眾的“煩心事”有了“及時解”。今年以來,全縣通過該機制解決養老、醫療、戶籍等民生難題1400余件,群眾滿意度達95%。

議出治理凝聚力:從“各自為戰”到“干群同心”

泮洋鄉黨員志願者、杜鵑花志願者前往后路村為獨居老人打掃庭院。陳璐攝

泮洋鄉黨員志願者、杜鵑花志願者前往后路村為獨居老人打掃庭院。陳璐攝

“議事廳裡燈光亮,群眾心裡暖洋洋。”鳳埔鄉蘇墩村鳳沖自然村的夜晚,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7位議事團成員與村民圍坐小廣場,你一言我一語商議村務。蘇墩村創新推行“片區一本賬”和“當日匯總—分類交辦—跟蹤督辦”閉環機制,將3個片區的23名巡村干部變成“民情雷達”,再通過“晚議”凝聚共識。今年,正是通過這“接地氣”的晚議平台,成功推動了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路燈修繕建設、道路水毀修繕等5個惠民項目落地生根。

黃田鎮大金翼片區則通過“聯巡聯議”打破地域壁壘。針對“網箱清退后養殖戶轉產難”“渡船運維成本高”等跨村難題,片區先鋒團每周聯合晨巡,晚間召集縣鎮村三級干部共商對策,最終爭取到轉產培訓資金、落實渡船補貼,讓12戶養殖戶順利轉型。“以前各村各管一段,現在抱團議事,再難的坎都能邁過去。”雙坑村養殖戶林師傅說。

從村內小事到跨域難題,“晚議”平台讓干群從“背對背”變為“面對面”,今年全縣設立了320多個議事點,通過“晚議”推動260余個民生項目落地,基層治理凝聚力顯著增強。

干出發展新成效:從“守舊求穩”到“創新突破”

杉洋鎮寶橋村包村領導阮永斌和鄉賢林光耀查看“稻藥輪作”種植情況。張家豪攝

杉洋鎮寶橋村包村領導阮永斌和鄉賢林光耀查看“稻藥輪作”種植情況。張家豪攝

“一顆柿子富了一個村!”城東街道利洋村黨支部書記林壽敬的話,道出了“晨巡晚議”對產業發展的推動。曾是省級貧困村的利洋村,通過晨巡收集村民對水果產業的建議,在晚議中確定主打“炮彈柿”,探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品牌化銷售”模式。如今,“炮彈柿”從“五六毛沒人要”漲到“五六塊搶著買”,村集體收入從不足3萬元躍升至53萬元,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

杉洋鎮的“稻藥輪作”項目則讓千畝土地煥發新生。鄉賢林光耀返鄉創業時卡在土地流轉環節,鎮干部晨巡得知后,通過“晚議”確定“保底租金+收益分紅”方案,完成1000畝土地流轉,還協調低息貸款、技術支持。“水稻畝產預計1500斤,秋收后種中藥材,土地不‘閑’了,村民務工每天能賺200元!”林光耀笑著說。

從特色種植到鄉村旅游,古田縣用“晨巡晚議”找准發展方向,今年已推動60余個產業項目落地,帶動3200余名村民增收,增加村財收入150余萬元,真正把“議事成果”變成了“發展實效”。

從鳳埔鄉蘇墩村的第一縷晨巡陽光,到全縣290個行政村(社區)的萬家燈火,“晨巡晚議”在古田縣的實踐証明:基層治理的關鍵,在於始終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

為持續推動“晨巡晚議”工作機制落地見效,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水平,日前,古田縣委組織部召開“互學互促”活動暨現場會,觀摩吉巷鄉高坑村以片區聯合體運作模式,通過整合聯建村人力,以“晨巡晚議”為抓手,合力攻堅中國食用菌數智科創城項目安征遷工作,助推重點項目建設。學習大橋鎮錢厝村聚焦“弱勢群體”,借助“晨巡晚議”滾動實施民生實事,同時探索共富路徑,成立錢潘片區聯合體,抱團建設文旅研學基地,帶動村民、村財雙增收。

如今,這項機制正以更實的作風、更暖的服務、更強的合力、更優的成效,推動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為新時代基層善治寫下生動注腳。(姚曉春 周麗斌)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