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辉:持续探索“五位一体”的脱贫致富路 脱贫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福建宁德福鼎市走出了“全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致富的成功样本。日前,福鼎市委书记刘振辉接受人民网专访,与记者畅谈扶贫开发工作的典型经验及新时期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新思路。 刘振辉说,经历三十年扶贫开发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倡导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进取意识在福鼎市得到了生动体现。如今,福鼎市走出了一条“思想扶贫、产业扶贫、政策扶贫、社会扶贫、党建扶贫”“五位一体”的脱贫致富路,扶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重点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取得了扶贫攻坚的良好成效。
脱贫路上的赤溪村 赤溪,是福建宁德福鼎市磻溪镇的一个行政村。30多年前的极度贫困状况,曾因闽东日报一封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读者来信,引发全国关注。 为了探个究竟,记者在当地村民引导和帮助下,几乎是手脚并用爬上了“挂”在峭壁上的下山溪村。站在当年简易茅草房而现已完全荒废的极其狭窄的宅基地上,心里只有无声的感叹。“地瓜苦菜是主粮,一碗盐水作成汤”,当年给本报写信的王绍据指着残存的灶台,声情并茂地回忆起来。 一路上,这位年轻的村支书就一直自信地叙说着赤溪村30年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老百姓过上的好日子。
磻溪白茶区依托龙头茶企助农增收致富 磻溪是福鼎市重要的茶叶种植基地,由于气温适宜且雨量充沛,磻溪所生产的茶叶颇受人喜爱。俗云中国白茶在福鼎,福鼎白茶精品在磻溪。历史上曾辉煌过,近年来,该镇引进多家龙头茶企,依托龙头茶企助农增收致富。 2014年大沁茶企的进驻磻溪,修通14.5公里的水泥路。改善磻溪山湖岗、江尾山、半岭,黄岗弄坑、湖林古井、后岭等三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196户农户的出行条件, 完善2千多亩茶园的交通路网建设。为发展茶旅提供便利。路通了,深山里的茶叶方便下山,告别肩挑的历史。茶青价格也不断上升。农民也增收了,这两年来,虽然茶价随市场波动,但茶农每户净收入达2万多元。
福鼎:力量沉一线 合力扶真贫 作为省第四批选派驻村党员干部,2014年4月10日,吴光英从省法院到后坪村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加强党组织建设、改善村基础设施、谋求脱贫致富路,两年多来,他多方筹措资金,在省法院领导和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后坪村共争取各类帮扶资金、项目资金和慰问资金等到村账户资金共400多万元,政策性配套建设资金420多万元,山村面貌焕然一新。 “修建村中心公园,争取能够初步形成规模;修建村口小溪、龟洋头小溪的防洪堤、护坡等;争取完成梅洋自然村到后坪村公路的建设,该公路修成后便于梅洋村民出行,更有利于后坪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将霞浦-仙浦古民居-后坪大峡谷-后坪草场-柘荣等串成完整的旅游链……”
驻村岁月稠:福鼎驻村干部工作侧记 在福鼎,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来自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为了共同的目标,奔忙在了一起,助力扶贫、助推发展。他们是驻村干部,心系农村挥洒激情。 目前,福鼎市有驻村任职干部104 人、驻村蹲点干部136人、大学生村官19人,他们及乡镇包村干部等力量组成的驻村工作队,做到了扶贫重点村、少数民族村、老区基点村全覆盖。从机关到农村,如何“转身”?王文君说,她的重要法宝就是“多听多看,多问多学”。她积极参与村里各项事务管理,了解村干们处理事务的方式方法,结合自身工作,取长补短;走家入户,听村情民意。
福鼎磻溪镇后坪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记 驻村伊始,吴光英便知道,改造村庄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他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了从机关干部到农村干部角色的转换,与村两委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并与群众打成一片。 经过与村两委交流,走村入户调查摸底,广泛听取、详细了解村民对改变村容村貌、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和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村两委的配合下,编制完成了《磻溪镇后坪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暨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三年工作任务和目标有了规划和目标,接下来就是筹资金、要项目。于是,吴光英提着公文包,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开始了长达两年、行程三万公里的“化缘”之路。。
福鼎培育典型推动精准扶贫:强筋固本增收致富 宜居更兴业。深耕“海”文章,沿州村先后建成15000多口海上养殖网箱、300亩南美白对虾基地、800亩滩涂养殖、200亩淡水养殖基地等。其中海上网箱养殖从业村民达300多人,年产值5000多万元,人均实现年收入近1.7万元,牧海耕渔曲欢畅。 不仅如此,村里还用足用活海资源,尝试起了滨海休闲旅游业,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对整村搬迁的双头透旧村还计划通过退耕还林,开发旅游岛项目,促进群众增收。就是在这般新村发展建设的红火背景下,周友快从内蒙返乡创业,注资办起了“渔家乐”,吃海鲜、玩海钓,滨海休闲宾客来。
"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 脱贫路上党旗红 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纵情山水,其乐融融。生态休闲旅游,是赤溪村的主打增收产业,这里已成为闽浙边界独具特色的旅游热点,扬名一方。而在多年前,这里举国闻名的,则是她的穷。 矢志不渝拔穷根。30多年来,赤溪村党总支始终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坚持“四强四引领”党建扶贫工作,团结带领汉畲党员群众走出一条“生态立市、旅游富村”的脱贫致富路。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13649元,村集体收入32万元,昔日穷山村,幸福转身,成为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