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音律,见证文化的变迁

2020年07月14日15:00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闽剧。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一曲新词旧事,唱过年轮的箫声。福州人记忆里的声音,也见证着福州文化的变迁。一起来听,马鞍墙下的几句轻吟。

福州评话:中国“唐宋话本”的活化石

福州评话以说为主,兼而有唱有演。请来评话先生,无需人工搭台,只要在平地上先摆两张大方桌,之上再登一桌一椅,评话先生上台,戴上斑指,左手托钹,右手持箸(一支筷子),时而敲钹,时而击桌,时而叩醒木加重语气,时而摇折扇表现人物形象,引人入胜。

福州评话讲究唱、说、做、花,唱词多为七、八言,分上下句,主要曲调为“高山流水”“浪淘沙”“滴滴金”等。

花唱腔主要有序头、吟诵、诉牌三种,其中“吟诵”是福州评话的基本唱腔。道白语言生动通俗,表演时吟诵与说白交替,抑扬动听,并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突出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十番:虾油味的民间交响乐

十番音乐文化发源于福州茶亭,2006 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古老民族的生命记忆”。可以说, 茶亭十番音乐是一种“活”的非物质文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汉族民间传统音乐。

十番音乐依托于人这一重要载体,以表演声音与演奏技艺为表现手段,身口相传,传承至今。

伬艺:福州儿女的乡音乡愁

伬唱又名“伬艺、平讲伬”,属于以唱为主的福建省五大传统地方曲种之一,流行于福州话地区。伬唱源于唐宋百戏,明万历年间为儒林伬,明末出现江湖伬,清道光后,兴起洋歌伬。清代出现了不少民间班社, 称为" 社",著名的有达云霄、驾云天、雅乐天、同乐轩等。太平天国时期, 浙江、安徽、江西的流民大量逃亡福建,随来的艺人聚集在福州的经院巷和较场沿一带,以江淮小调、莲花落及弋阳腔沿街卖唱,对当地的伬艺产生较大影响。

伬艺表演形式灵活多变,少至一人,多至七人,或自拉自唱,或乐队伴奏,以唱为主,间有说表,分为“坐唱”“走唱”两种。主要乐器为二胡、琵琶、三弦。唱腔分为逗腔、江湖、洋歌、罗罗和小调五类。

闽剧:薪火相传甲东南

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末,迄今已有 400 余年历史,是现存的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和念白的戏曲剧种。2006 年,福州闽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州闽剧院获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洋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400 年前“偶林班”在福州洪塘乡金山寺参加首度演出,标志着闽剧艺术的诞生。

闽剧的剧目丰富多彩,既有源于儒林班的《紫玉钗》《女运骸》,江湖班的《开封府》《珍珠塔》, 平讲班的《墦间祭》《招姐做新妇》等剧目,也承继了大批的徽班剧目。此外,前辈闽剧作家还创作了大量剧本,其中相当部分是乡土题材,如《红裙记》《伍老与周良显》《龙凤金耳扒》《陈若霖斩皇子》《古田案》《贻顺哥烛蒂》《甘国宝》《荔枝换绛桃》《六离门》等等。

(责编:陈蓝燕、张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