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福建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如何战胜风险挑战,迎来更好的发展?对此,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的专家学者和干部学员有思考、有实践,为福建“六稳”“六保”工作建言献策。
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目标,青年干部应主动担当,奋发有为,以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作为检验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标准,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行动落实。
青年干部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抓好“六稳”“六保”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抓好保居民就业。就业在“六稳”“六保”中都是排在首位,是第一要务;就业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有就业才会有收入,有收入就会有消费,有消费则可以带动其他行业增长、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可谓一子落而满盘活。
一、保居民就业,就要破解疏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的痛点难点
人员跨省流动是本轮疫情下复工复产最大的工作难点之一,笔者所在单位在福建省东南沿海投资建设一座接收量300万吨/年的大型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过年前项目建设现场上施工和管理人员接近600人,但是80%以上从业者均为外省籍人员,平时租住在项目周边的村庄,春节均回老家过年。
疫情爆发以后,按照防控要求,工人从省外抵达项目地后要进行居家隔离,但酒店尚未营业、平时租住点所在村庄不让省外人员进村,导致没有相应的隔离观察点。面对这些工作难点,作为青年干部,哪里有风险矛盾,就到哪里使劲。项目所在地乡党组织与项目部党组织主动对接,利用党支部共建的形式,协调解决省外人员返岗居住的问题。经过双方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后,选择有条件的原驻点按疫情防控要求完成改造,工人重新入住,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进行隔离观察管理,隔离结束后顺利上岗。
二、保居民就业,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把损失的时间抢回来
项目加快建设速度,一是可以保证全年投资任务完成,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二是不仅能稳岗,还可进一步扩大就业。笔者所在建设项目目前平均每天在岗人员接近800人,比疫情发生前增长超过30%,这是项目全体青年干部狠抓项目进度,通过合理安排施工作业面,增加施工班组,有序组织施工工序,通过打好设计保障、项目施工、分地域施工等“组合拳”产生的正向效果。同时,省里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的支持项目复工复产的重要举措,为企业解忧纾困,对抓项目进度起到了关键作用。“把损失的时间抢回来!”是项目上全体青年干部的心声,也是大家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呼声。项目各部门党支部通过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党支部的常态化共建活动,有序有力推动项目建设速度加快。遇到困难,项目业主和地方政府的党员干部坐到一起,共商共议,共同出谋划策,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
三、保居民就业,要用心用情服务好市场主体
针对外贸、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生活服务等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行业,国家高度重视,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其中最重要一条是对这些行业中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实行租金减免。今年以来,笔者所在单位按照国家政策,积极主动对接服务范围内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用心用情服务,以最快的速度落实国家、省里的租金优惠减免政策,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其服务范围内的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超过百万元人民币,降低企业、商家经营成本,有效缓解了经营困难问题,通过保市场主体保住了居民就业。
四、保居民就业,要加强科技攻关,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创新驱动是第一生产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网络娱乐等新产业,都在疫情防控期间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加大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促进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既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也能扩大适合高校毕业生和高技能劳动者的就业领域。
青年干部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走在科研攻关的第一线,敢于担当、创新作为,以技术进步驱动产业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就业倍增效应,为居民就业创造一片新天地。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青年干部普遍奋战在祖国社会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青年干部要以“六稳”“六保”工作为重要抓手,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挖掘各项潜力,落深落细落实各项保居民就业的具体举措,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和久久为功的工作方法做好保居民就业各项工作,践行初心和使命。
(作者:林文斌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第2期青年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专题班学员,福建投资集团厦门中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刘璟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第2期青年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专题班学员,集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