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江夏学院:打造育人育心共同体 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

2020年07月27日11:01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福建江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长期的工作积累中,逐渐凝练出“求真、养德、树人、至善”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手段、探索新模式,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党委重视: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福建江夏学院校党委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2019年以来,校党委郑建岚书记先后7次莅临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工作,并亲自推动与策划了开放式集体备课会。校党委常委经常直接到基层,入课堂,进网课,调研一线教师授课情况,参加集体备课会、政治学习与教学竞赛。

2019年4月25日,率先出台《中共福建江夏学院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学科作为重点学科;10月,校党委决定倍增思政课专项教学补贴,改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为党委;2020年4月,分管思政课工作的校党委陈敏辉副书记与马院共商党建发展、思政课教学和人才队伍建设等重要事宜,并高效推进相关工作落地。

福建江夏学院供图

5月20日,由校党委亲自主办,组织了线上线下混合的“返校复学第一课”,邀请福建省立医院援鄂医疗队的三位领队为全校师生带来战疫故事报告会,通过现场授课和网络直播的方式给全体师生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党建引领:互融互进,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和引领作用,把党建和学院具体工作相结合,在教学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题申报、绩效工资改革、岗位职责和考核、职称评审、社会服务等方面认真谋划,制定细则,落实到人。

马院党支部积极开拓党建思路。2020年5月,与鼓楼区洪山镇党委达成合作共识,在洪山镇政治生活馆加挂“党建共建基地”、“福建江夏学院马列经典著作读书社福屿社区研习社”两块牌子,作为双方党建共建协作的依托平台。双方本着“优势互补、携手共赢”的原则,切实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在制度建设、党员教育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7月1日,双方共同举办主题党日活动,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

思想领航:立德树人,凝练“求真、养德、树人、至善”教育理念

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长期以来逐渐凝练出的“求真、养德、树人、至善”的教育理念和“以思想传播为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指针,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要求,进行深入的诠释与扎实的践行。

“求真”,就是要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养德”,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性和德行;“树人”,培养时代新人,为学生追求美好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根基;“至善”,就是强调学生的自我完善与思政教育的引领塑造,是无止尽的过程,容不得丝毫懈怠。

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将该理念落实为具体的教学指针,就是“以思想传播为重,以知识传授为主”,把思政课的价值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过程。

教师担当:多措并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陈国龙校长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亲自洽谈引进教授,部署马克思主义学科培育工作,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快速发展。学校正通过多种举措,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讲政治、有情怀、善学习、敢创新的思政课教师队伍。7月3日,学校通过内部挖潜,在校内副教授、在读博士、行政干部、辅导员中首批遴选了7位优秀教师充实到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中,并已经确定引进两位优秀博士。

福建江夏学院供图

讲政治,坚定不移把政治学习与教师政治素养结合起来。在日常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零时差”推进党的理论学习,通过定期及时的政治学习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觉悟。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展大讨论,撰写学习体会,提高政治素养,提升从政治高度看问题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时刻保持政治清醒。

强教学,着力提升教师日常教学质量。在校党委郑建岚书记的亲自关心与筹划下,201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集体备课会实施方案》,创新集体备课形式,共同交流如何上好一堂课。这种备课形式也得到了福建日报、人民网、光明网、学习强国多家权威媒体的宣传与报道。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大胆探索,引入竞争机制,深厚教学比赛氛围,自行组织并不断创新“博思杯”思政课教师教学竞赛,以赛促教效果显著。

重科研,科研教学两相宜。近年来,教学团队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2篇,获批省级以上课题17项,其中曾正滋教授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项,另有多名教师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重大课题2项,省社科一般项目3项,省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积极发挥智库作用,郭健彪教授先后有两篇政策咨询报告被中共中央办公厅采纳,邵雅利教授2篇研究报告获省领导批示。

课堂创新:线上线下,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线下学,在知行合一中向上向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启“新时代美好生活德育”,寻找德育理论教学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链接点,倡导“一平米微公益”理念,引导学生做“最美自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教学中讲述学生“身边的历史”,将福建地方文化和名人引入课堂,成功地让充满“家乡烟火气”的仁人志士成为大学生求知和向善的引路人。

线上学,在虚拟空间中向上向善。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培育“柳绿思语”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教师对时事热点、理论难点的解读,及时呈现师生共成长的精神面貌;教师们已普遍使用学习通、雨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提高与学生互动频率,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2017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5门课程分别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福建江夏学院各二级院部中名列前茅。

战疫情,在“逆行”故事中传递网络正能量。思政课教师们精心备课,融入战疫实例素材,注重将抗击疫情现实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充分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疫’声有你——江夏学子讲好战疫故事思政微课”,制作疫情时期时间管理主题微视频,拍宅家生活VLOG,给爱国爱家乡影视配音,选择优秀记录片进行趣味配音。借助抗疫期间全面开展网络教学的契机,积极争取到学校支持,在期末考试中大规模开展无纸化考试和网络化考试,6月30日顺利完成所有课程期末考试,师生对于线上考试改革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实践拓展:形式多样,师生共同深耕社会大舞台

三全育人,大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改革落到实处。大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已形成“统一管理、合并使用、分步操作”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思政课社会实践实现全覆盖,学生们全员受益。其次,思政课社会实践后续效应强,打通与学生其它实践活动的联接。再次,思政课社会实践着眼于地方建设,与福建江夏学院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相结合。最后,思政课社会实践推进育人互动,与各二级学院联合开展实践育人工作。

重点突破,项目式和基地式社会实践在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上取得双丰收。马克思主义学院陆续推出项目式社会实践和基地式社会实践。2018年至今,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组织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福建建瓯的迪口镇、小松镇,龙岩长汀,还有厦门等地,对当地的小城镇改革、乡村建设、红色文化传承、中小型公司经营、创业孵化等诸多领域开展社会实践。7月6日,《“新时代·新福建·新青年”应用型本科思政课实践教学立体化模式创新》荣获福建江夏学院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并被推荐参评省教学成果奖。

以文化人,马列经典著作读书社组织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绽放出经典的无穷魅力。2018年以来,共邀请二十余位省内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并开展读书沙龙、“读经典著作,承红色精神”诵读会、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主题观影、配音比赛、摄影比赛、线上大学生思政课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读书社已成为马院传播科学真理、引领学生思想的重要载体,品牌效应已然渐成,在省内同行中获得普遍肯定。学院连续负责三届福建江夏学院学生参加省“一‘马’当先”知识竞赛指导工作。2018年,在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福建江夏学院参赛团队取得了总成绩全省第三名、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2019年获得团体一等奖,个人二等奖2名和三等奖1名的历史性成绩。

(责编:吴舟、陈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