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方红壤区 再访长汀水土流失治理

2020年07月30日17:11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河田镇,永丰优质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傅木清正带领社员进行夏收夏种。傅木清介绍说,多年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严重、缺水灌溉,粮食亩产只有250多公斤,他在18岁时就被迫出门打工。2006年,傅木清回到家乡承包了1100多亩土地种粮,前几年只能种单季稻,2010年,傅木清惊喜地发现,他的田可以种植双季稻了。如今,他在河田镇承包的土地已达1600多亩,加上在别的乡镇流转的土地共计3200多亩,每亩粮田每季的产量达到了500多公斤,一年种粮和农机出租等产值达1200多万元,每年交售国家储备粮900多吨。“得益于生态改善,虽然一个多月没怎么下雨,但电灌站仍然可以从别处引水过来灌溉。”傅木清高兴地告诉记者。

贫瘠的土地纷纷华丽变身为“粮仓”。对此,长汀县农技站站长、教授级高级农艺师戴南火表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既提高了土地保水蓄水能力,也保护了土地肥力。1984年,长汀县水稻亩产只有295公斤,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达到了457公斤,增加了54.9%。产量提高的同时,全县的优质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绿色防控得到极大加强,为粮食安全构筑了坚实保障。

毕业于知名高校的曾宪富2017年毅然放弃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河田镇窑下村发展林下经济。曾宪富承包了1820亩山林,种植了480多亩黄花远志,成立了晨露种养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三年时间过去,黄花远志的亩产值达到了1100多元,带动了河田镇17个村119户贫困户种植黄花远志,合作社的社员更是遍及周边乡镇。今年,曾宪富创立了“汀州神瑞”品牌,在线上销售各类优质农产品,同时,他一心想要打造的“药膳休闲养生基地”也已初具雏形。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他还陆续在自己承包的山头拍摄到了海南鳽、褐翅鸭鹃等珍稀鸟类。“20多年前,山都是光秃秃的,根本不敢想象能够发展林下经济,这些年来,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这是我敢于把几百万元积蓄投入到生态产业的底气。”指着远处郁郁葱葱的山头和稻田里翻飞的白鹭,曾宪富满怀信心。

昔日的“火焰山”变成“花果山”,同样离不开水土流失治理。长汀县水保中心主任岳辉告诉记者,2012年以来,全县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6万亩,水土流失面积从2011年底的47.69万亩下降到2019年底的34.4万亩,水土流失率降低到7.4%,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79.4%提高到2019年的80.3%,土壤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有机质含量从治理前的2.75克/公斤提升到6.47克/公斤,全氮量、全磷量、全钾量等重要指标均有大幅提升。

长汀县林业局产业办主任、教授级高工范小明表示,目前,长汀县已形成以林菌、林药、林花、林茶、林禽、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2019年完成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71.31万亩,实现产值28.64亿元。

“林茂粮丰、鸟语花香。”长汀县政府党组成员、县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领导小组副组长巫成火用八个字形容水土流失区的现状。他表示,长汀人民将继续牢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不断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夺取水土流失治理的决定性胜利,加快建成“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长汀。(黄俊 陈天长)

(责编:林东晓、陈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