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多举措推动非遗项目保护传承

2020年08月02日08:32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人民网厦门8月2日电(陈博)歌仔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我国台湾地区,不久便传及厦门并迅速流行于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

厦门歌仔戏剧团早期演出剧照。厦门市委宣传部文艺处供图

1997年,厦门歌仔戏剧团演出现场,观众人山人海。厦门市委宣传部文艺处供图

据悉,20世纪初,闽南地区最早的二个歌仔戏班“双珠凤”、“新女班”在厦门市成立,随后我国台湾地区歌仔戏名班“玉兰社”,“霓生社”等也来到厦门交流演出。抗日战争时期,来自闽南地区的邵江海等民间艺人,融合歌仔戏和闽南歌仔创造了“杂碎调”,推动了歌仔戏新的艺术发展。1948年,闽南都马抗建剧团赴台演出,把“杂碎调”带到了海峡对岸,从此,杂碎调和七字调一起成为歌仔戏两个最主要的唱腔,歌仔戏也成为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一条重要精神文化纽带。

厦门歌仔戏剧团早期演出的剧目《包青天》剧照。厦门市委宣传部文艺处供图

歌仔戏《杨门女将》剧照。厦门市委宣传部文艺处供图

作为厦门五大国有文艺院团之一的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由著名的“福金春”和“群声剧团”合并而成,在闽、台及东南亚享有较高声誉,是福建省重点剧团之一。该剧团于2011年改革划转为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现为全民事业单位。

歌仔戏《刘章下山》剧照。厦门市委宣传部文艺处供图

歌仔戏《刘章下山》剧照。厦门市委宣传部文艺处供图

据介绍,该中心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新思想、新作为开创新业绩,凸显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在闽南歌仔戏艺术院团及歌仔戏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该中心现有高、中级职称表演创作人员六十名,多年来创作了《三家福》《杂货记》《羯鼓汉箫》《白鹭女神》《邵江海》《窦娥冤》《蝴蝶之恋》《荷塘蛙声》《渡台曲》《陈嘉庚还乡记》《侨批》等一批精品剧目,在全国、全省各项戏剧大赛中屡获嘉奖,并赴海内外展演获好评连连。

歌仔戏《风雨情缘》剧照。厦门市委宣传部文艺处供图

歌仔戏《邵江海》剧照。厦门市委宣传部文艺处供图

歌仔戏《陈嘉庚还乡记》剧照。厦门市委宣传部文艺处供图

近年来,该中心以创作演出为核心任务,以作品为立身之本,积极培育演出市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开展演出交流活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推动歌仔戏艺术的传承、普及和推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开展“送戏到农村”活动。厦门市委宣传部文艺处供图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为校园歌仔戏社团排演的剧目《寸草春晖》剧照。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供图

歌仔戏作为厦门市较有影响力的本土非遗项目,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每年深入同安、海沧、翔安、灌口等地开展文化共建已形成常规,通过开展接地气的文化惠民演出,将传统好戏送到基层百姓家门口。同时,该中心还通过送戏曲进校园、请孩子们进剧场等形式,在厦门市内多所学校设立了歌仔戏社团,为每所学校安排了2-4名非遗传承人,与全市各大中小学开展互动,举办多场歌仔戏夏令营、闽南文化进校园专场展演活动,为培养传承传统艺术人才打下了基础,助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开展。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副主任庄海蓉剧照。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供图

后台工作人员为歌仔戏演员梳妆打扮。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供图

后台工作人员为歌仔戏演员整理服饰。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供图

“我们中心以恢复、保留经典的传统剧目作为推动歌仔戏传承的重要途径,将加强业务戏剧目的创作生产为工作重点,挖掘、整理传统剧目进行复排,开创既适用于剧场舞台又能接地气的创新道路。”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副主任庄海蓉表示,“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比其他人更有义务将这项工作尽职尽责传承下去。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培养下一辈歌仔戏人才。” 

(责编:陈蓝燕、张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