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全面推动高校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对《纲要》的落实,也是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必需之举。
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思政建设绝不是将“心理”与“思政”简单地嫁接,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心理健康教师持续付出努力。这就要求心理教师提升站位、全面认识、坚定立场、把握内涵、夯实基础、苦练本领,在实践中高质量地完成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思政的建设任务。
提升教师个人认知的高度。教育部此次印发的《纲要》是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之后,关于“课程思政”又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心理健康教师,必须要提升个人的认知站位,从更大的格局与高度来认知“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课程思政”是一项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培养拥护并努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教师要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境界和情怀,不仅要教授好心理健康知识,更要将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递给当代大学生,使他们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补全教师个人意识的全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一名好的心理健康教师,不仅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担当起心理育人的责任。心理教师要提升思想意识,意识到自身的育人责任,实现心理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培育的有机统一,将心理健康课程视作是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必要组成部分,走向由专业课程教学向专业课程教育升华的必由之路。
强化教师的思想意识纯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要使马克思主义在自身的意识形态领域成为绝对主角,占据主导地位。心理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坚定政治立场,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有意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够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的头脑,发挥应有作用。
厘清教师个人认知的准度。“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主渠道,主要依托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课程思政”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主渠道,心理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为主线,充分挖掘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中所含的思政因素,实现心理健康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促进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育人新模式。
夯实教师思政知识的厚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深度开发课程内容,更需要强大的理论指导。心理教师必须要始终坚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与知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思政理论功底,才能够找准心理健康知识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内在契合点,进行无缝衔接,实现“知识模块”与“育人模块”的有机融合。
调整教师课程设计的鲜度。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着力点在于课程设计。心理健康课与人的现实生活、价值观紧密相联,“知、情、意”三个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矿藏”,在课程设计中必须注意有效挖掘并有效利用这些“矿藏”。心理教师必须要创新课程设计,采取最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当代大学生尝到最新鲜的课程思政内容。心理教师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的心理发展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由接受知识性向感受体验性转变,通过创设互动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方式,避免为思政而思政的本位化,将思政教育融入自然的教育状态之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