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以家人之名》讲述了一个3个缺少原生家庭之爱的孩子和两位单亲爸爸组成非血缘关系家庭,彼此扶持、成长的故事。该剧一经播出,就以“破2”的高收视率成为近期电视剧市场中的“黑马”。然而随剧情发展,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扁平化问题,尤其是其对“恶母亲”的密集呈现却引发了巨大争议。“凌霄家女性三代好气人”登上热搜,网友更认为剧中母亲们都被塑造成了“工具人”,借此表达对该剧女性人设的失望。
工具人“恶妈妈”:“好爸爸”的背景板
“工具人”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指“工具化了的人或者人的工具化, 即人被看成他者的工具产品加以利用。”影视剧中的“工具人”,指被沦为故事剧情的背景板、烘托某个特定人物形象,抑或仅为结局服务的人物。
影视剧中,女性沦为“工具人”早就备受诟病。很多影视剧中母亲往往被塑造为情绪无常、不通情理、尖酸刻薄和控制欲强的形象,她们往往作为剧情发展中的“绊脚石”而存在,或是为了凸显主人公原生家庭中存在的苦痛。这在很多热播剧中都可以看到,如《欢乐颂》中樊胜美的母亲、《都挺好》中苏明玉的母亲、《小欢喜》中的宋倩、《安家》中房似锦的母亲以及《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母亲……
《以家人之名》更将这种负面的女性形象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全员恶人”的局面。剧中,凌霄的妈妈陈婷因外出打麻将将儿子和女儿锁于家中,导致女儿不幸离世。她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变得歇斯底里,动辄对丈夫暴戾指责,且常常当着儿子的面与丈夫无端争吵。因为觉得是儿子的过失导致了女儿离世,她对儿子也冷漠起来,儿子时常吃不上饭,性格也变得沉默。离婚后的陈婷远嫁新加坡富商,并生了另一个女儿,十年后却回来找儿子,希望儿子原谅她,照顾她和妹妹。
文艺女青年贺梅不仅以家中母亲生病为由向人借钱后“消失”,更直接将儿子丢给李海潮,去深圳打工;齐明月的母亲控制欲强,极其好面子,因为女儿没有达到她的期望就否定、打压女儿;唐灿的母亲则把女儿当作童星来赚钱,即使女儿想上学,想在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多吃点儿东西也不被允许。此外,还有蛮不讲理的凌霄外婆、爱唠叨的贺子秋二姨,连只出现一次的贺子秋外婆和街坊张婆婆也都不讨喜。
反观剧中两位爸爸的形象则全然不同:李海潮是公认的好人,妻子因病去世后独自带着女儿,经常让因为父母吵架躲在楼梯的凌霄到家中吃饭,还将相亲对象丢下的孩子接到家中抚养,视如己出,他有一手好厨艺,待人亲切大方,将三个孩子照顾得很好,对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也从不苛求;另一位爸爸李和平是一名警察,一心忙于工作,照顾孩子的时间不多,但这也并未影响他好爸爸的形象。
“失踪的母亲”与父权叙事的变奏策略
女性成为影视剧中的“工具人”,这种负面形象体现了父权制话语对她们的否定。《以家人之名》跳出了以往家庭情感剧惯用的“慈母”套路,讲“慈父”的故事,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剧中陈婷和贺梅两位走出家庭,虽然是以抛弃孩子为代价,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心有不甘”,想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却面对着多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因为传统印象中,理想化的女性是即使遭遇再大的困难,也应该对家庭和孩子不离不弃,她们理应对男性、对家庭奉献。妻子是奉献者的角色,应该默默承受、毫无怨言。
但对于抛家弃子的男性,人们似乎则更为包容和理解,甚至觉得男儿志在四方,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这种情况的存在。之后男性如果重新回归家庭,会被称之为“浪子回头”,如果他们衣锦还乡,则更不会被责备,反倒被认为是留守家中女性的荣光。剧中贺子秋的生父赵华光没有尽过父亲的义务,从没有抚养过儿子,但离婚后他同有钱人结婚回到家乡修路,得到了村里人一致称赞,形象得以改观。
然而如果相同的事情发生在女性身上,如果她们不想被孩子束缚而想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则会被认为“狠心”、不被理解,剧中同样出走的贺梅便是如此。当然,抛弃孩子终归是不正确的行为,但是在男女性做出同样的行为却被区别对待,也反映出性别文化中对女性的苛责。
学者戴锦华提出的“失踪的母亲”这一概念,用来指代好莱坞多部影视作品中发现的父亲替代母亲,成为养育者,使得父亲“严父”“缺席”的形象得以改观的现象,基于此,打造了一种父权叙事的变奏策略。在戴锦华看来体现了男权在叙事中主体位置的重获,是父权的重现。《以家人之名》之中也存在这种叙事戏码。剧中三个孩子都没有母亲在身边。一位因病去世,两位离家。剧中并没有尝试交代她们为何如此,帮她们理清背后的原因,“母亲的失踪”是为了凸显李海潮好爸爸的形象,她们无法为自己辩解,她们的失声加剧了外界对母亲负面形象的认同。
对于陈婷的歇斯底里,丈夫李和平觉得自己已经说了许多安慰的话,但是他没有意识到陈婷更需要的是陪伴。街坊邻居上门劝她想开点,觉得女人应该照顾好家里,要多体谅男人在外面的忙碌。陈婷的许多做法虽然不妥,但是没有人正视她的心病,她的离婚出走被认为是她的个人问题。陈婷的形象原本可以更加立体丰满,但是剧中却一味恶化,后面更是将她塑造成抓住儿子不放的“吸血鬼”。
近年来,“她题材”影视剧受到热捧。虽然这些剧在讲述女性故事时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却也在客观上起到了唤起女性主体意识的效果。但在女性意识普遍得到增强时,本应以男性育儿参与打破千篇一律的男性养家者偏见,以男性/父亲的“回归”凸显男女并重的家庭责任,进而倡导多元性别形象的影视剧《以家人之名》,却未免让人失望。该剧以扁平化、甚至贬低女性这种不友善的叙述方式烘托立意,难免引人反感。好的影视作品不应循着既有的套路,固化女性群体的刻板印象,而应打破偏见,挖掘新的女性叙事角度,塑造出更加丰满的女性人物形象。(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