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作为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环境,既是思维活跃的创新空间,也是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必争之地。厦门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培育建设工作,积极建设,大力培育,校园里涌现出了以 “E维”“贝壳”为代表的一大批学生自主运营的网络文化工作室,创作了大量弘扬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传承中华魂的校园网络文化精品,培养了众多具备深厚家国情怀、良好网络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学校人才培养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据了解,厦门大学在紧贴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 “易班推广建设、‘两微一端’新媒体矩阵建设、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三大模块为主体和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格局。学校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工作室的人才孵化器和双创新引擎功能,按照“严格遴选标准、注重组织培育、推动成果转化、建立长效机制”的培育建设思路,全力建设“两微一端”新媒体矩阵,构建了具有厦大风格的网络文化建设生态系统。
近年来,厦门大学牢牢抓住入选教育部第二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高校的契机,扎实推进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学校首批培育建设了32个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涵盖网络应用产品研发、网络服务供给、网络主题活动策划和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四个方向,实现了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百花齐放。
自2012年12月试点推广建设易班以来,厦门大学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持 “学校组织、网络搭台、师生唱戏、共创共享”的推广理念,贯彻 “通过平台聚起来、通过服务拢起来、通过内容带起来、通过研究抓起来”的建设思路,以网络文化工作室为依托,提供技术、人才和运维支撑,涌现出 “大熊”“经苑”“管理大世界”“海韵朝阳”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易班工作室,深化了具有厦门大学特色的易班推广建设模式。
厦门大学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善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了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充分把握学生需求,让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契合学生心理期待,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去创作产品,根据学生“想看见”的资讯去搭建平台,用学生“走得进”的方式去传播参与感。学校始终遵循“产品为王”的互联网发展规律,鼓励网络文化工作室在产品创作中,把握思想性、规律性和艺术性三个维度,打造优秀的互联网文化产品。
(摘编自《立德树人的福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