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像孩子”的他们:为“星星的孩子”推开世界的门

吕春荣

2020年09月10日15:59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有一类课堂从不缺少“杂音”。

老师们习惯性将手指放在唇部做出“嘘声”动作,有时需要追追跑跑,有时会被学生抓伤、咬伤,乃至眼镜一再被打落,但依然需要笑着面对学生,耐心地安抚他们的情绪,一次次地尝试用语言、肢体与身处“孤岛”中的孩子取得联系,让孩子们平复心情,融入集体。

从教23年的汪晓燕正和自闭症学生进行沟通。人民网 吕春荣摄

在普通人看来,这样的过程让人抓狂,而就是如此一份消磨耐心的工作,有一群人一直在坚守着,他们就是自闭症儿童学校的特教老师。

在平凡却又与众不同的岗位上,这些特殊的园丁默默奉献着,用爱搭起身处孤岛的孩子与世界的桥梁。教师节前夕,走进专门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义务教育服务的学校——福州市星语学校,记录下这所特殊学校里老师与学生间的暖心故事。

“眼镜被打落,仍需笑着面对”

“9月10号是什么节日?”“今年是第几个教师节?”教师节前夕,汪晓燕给星语学校四年级(1)班的小朋友开了一堂“特殊”课程 ,利用30分钟的课时,她希望孩子们能给出正确答案。但直到下课前,这个只有8个学生的小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均未能交出答卷,甚至无视问题。

正在上课汪晓燕。人民网 吕春荣摄

“我们需要自嗨。”教龄已有23年的汪晓燕常常提醒自己。1998年开始从事自闭症儿童教学的她,已习惯了这些自闭症儿童的“冷静”,她明白身处“孤岛”的孩子并非有意为之。这些“星星的孩子”往往看得见却不愿和你对视,会说话却很难和你交流,听得到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动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社交障碍是他们的核心障碍。

要如何打开孩子们封闭的世界,为此特教老师们要绞尽脑汁。短短的30分钟课程,汪晓燕需要不断地通过语言表达,重复再重复;通过图片,一再展示;不断地通过现场表演配合,一再演绎,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不过,现场反应并不热烈。

摆在特教老师面前更为棘手的问题是,一些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有的学生会一个人发呆,有的学生会突然焦躁,还有的会突然有暴力动作。有时,学生情绪一激动就会满教室飞奔,汪晓燕和保育员就要抓住学生,将他劝回或拉回座位。而身材矮小的汪晓燕,眼镜时常会被学生打落,但这时,她也只能笑着面对,并一再提醒他们这样的行为不对。然而,学生们并不会就此收手,就像画面循环一样,如此情景会一再重复。

“我也是个运动员。”对于自己的另一重“特殊身份”,汪晓燕向来不讳言,她已然习惯了课堂上的“跑跑抓抓”,为此,她鲜少穿高跟鞋,几乎都穿运动鞋。

汪晓燕说,“唯有追赶着他们的脚步与思路,一再重复、无限循环各种教学内容,才会强化孩子们的记忆,才能让他们一点一滴地进步。”

“我们变得越来越像孩子”

“了解孩子的内心,要耐心;让他们成长,要更耐心。”2014年,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后,90后男老师杨森选择到星语学校代课,一走上讲台,他就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不易。

杨森老师给学生讲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人民网 吕春荣摄

受国内外影视剧的影响,杨森和许多人一样,对自闭症儿童的初印象是“天赋异禀”“特立独行”。由此,从教前,他曾怀抱一丝培育“天才儿童”的想法,但很快,他发现了自己认知上的“偏差”。

杨森说,“刚到星语学校当代课老师,我教授的是高年级的学生,尽管学生只有八、九个,但每个孩子的内心都相对封闭,每个人内心表现出的动作也不一样,我需要尝试各种方式与不同的孩子们取得‘对话’,孩子们多说一句话、多学一个内容、多学一个动作都要不断重复再重复,每一点进步都是巨大的突破。”

一年的代课经历,让杨森渐渐有了更为“现实”的想法,“确实有个别孩子有特殊才华,但不代表所有人,他们的内心都是相对封闭的,我们的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这些孩子信任我们,心里能够容纳我们,这样我们也就能够为孩子们搭建起一个他们相对隔绝的内心与世界连接的桥梁。”他说。

代课结束后,杨森“离不开这些学生”,2015年,他通过考试,成为了星语学校的一位在编老师。“在这些孩子身上,我看到了那种赤子之心,纯粹得像张白纸一样,他们开心的时候,像是小天使,当他们惹恼你后,转头可能给你一个拥抱让你心软。只要你与他们足够亲近,躲在自己世界的他们还会偷偷观察你,你若不开心,他们还会用特殊的方式安慰我们。”

6年时间,杨森教学渐入佳境。如今,他给自己立下了个小目标:精益自己的教学水平,让自己更像孩子,更好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比看孩子进清华北大还大的成就感”

看着年轻老师与孩子们一同成长,汪晓燕倍感欣慰。

特教老师在给孩子上综合实践课。人民网 吕春荣摄

身兼星语学校教务处长的她,对于学校的54个老师(包括7名代课老师)以及165个学生,她都能准确地描述他们的优缺点,以及捕捉他们的成长痕迹。

23年的教学生涯,汪晓燕虽然没有享受过“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但同样,她也能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团队处收获满满成就感。

看着学生们成长,从“坐不住”到“坐得住”,从“不看你”到“慢慢与你有目光接触”,“从学会一个字、一个词”到“会说一句话”,这一切,在汪晓燕看来,“远比普通学校老师看着学生进清华北大更有成就感。”

而看见孩子的价值及自身的价值“被看见”,这是杨森收获的职业成就感。“可能是这份工作的原因,让我们特别容易看到孩子的点滴成长,看到他们的闪光点,而且还要把它无限放大,这让我们很开心。”他说。

更让老师们欣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们和老师越来越有默契,对孩子的成长已形成合力,一有问题就会及时沟通。此外,政府以及社会公益力量的介入,让全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印象不断改观。

“你们的孩子笨吗?”“你们的工作应该很轻松吧?”在现实生活中,汪晓燕曾遭遇来自社会乃至家人的众多疑问,但当她耐心地摆出学生们完成的各种作品以及成长印记时,众人的疑问都会一一打消。她会骄傲地介绍,有的孩子绘画技术一流,有些孩子数学方面天赋异禀,还有的精通音律等等。

“我们的孩子并不笨,也并非没有感情,他们只是不太能直白地跟老师说‘我爱你’,但当你走进他们的世界,他们会在吃饭的时候走过来拉着你的手,会在路上喊你老师,会在放假的时候特地来找你,那种感觉,点滴在心头。”杨森说。

(责编:林东晓、张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