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椽板龙

2020年09月25日11:35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椽板龙走街串巷

在永泰县梧桐镇埔埕村,椽板龙迄今已“飞舞”了350余年。锣鼓一响,龙头一摆,全村老少自发参与,万人空巷。2007年8月,永泰椽板龙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穴”:人多地少分村却不分家

埔埕村位于福州的西南角,距离福州城区约86公里。2017年正月十一,椽板龙又舞起来了。村里房子紧密巷子多,人来人往很热闹。78岁的林善超、郑德金都是本村人,曾共同对埔埕村的历史文化做过深入调查研究。据他们介绍,埔埕在1986年未分村时达8000多人,而今过万人,在永泰县村居中首屈一指。但人多地少,平均每人三四分地。埔埕村后来被分为了埔埕、上埕和中埕三个行政村,但人口居住稠密,一条老街串起三个村,村际以巷弄为界,非本地人无法识别。在村里人心里,虽然分了村,但还是一家人。每逢节庆三村都共同庆祝,发扬团结和睦的传统。

老人们说,这也是村民能自发年年舞龙的原因。目前百分之四十的村民在上海经商,从事南北干货生意,但是春节都会尽量赶回来。

“龙颜”:数米长板连成百米长龙

舞龙活动从一早到晚上,安排得很紧密。

在林氏祠堂,一条正在收尾制作的龙长60多米,由29根椽板拼接组成,每根板长约2米。

林善杏做了30多年椽板龙,他表示:“椽板龙以前是用板凳做的,又叫板凳龙,但是板凳有脚而且重,后来几经改良,曾在椽板上装上蜡烛、纸糊灯笼,不过纸灯笼易被烧,于是20世纪80年代后又换上了电灯,现在年轻人们又装上LED灯,后面推着一个发电机供电。外面套黄色布,裹成圆筒,一条龙就完成了。”

改良后的椽板龙已经找不到最原始的感觉了。在黄家祠堂,存有一条更为古朴的椽板龙。这条椽板龙由32根椽板组成,每根长4米,另加龙头和龙尾。每根椽板上装有4个节能灯,外套小红灯笼,椽板灯笼都可见,所以虽然看起来有些粗陋,但是亦有隆重和庄严之感,需要七八十人才能共舞。

“龙舞”:人龙互动家家户户参与

傍晚5时许,各家各户的年轻人都不约而同来到各自的祠堂,换衣、拿装备、装龙、举龙……村里以林、黄、陈三大姓为主,当晚有4条龙舞动,分别由这三大姓氏制作。

锣鼓开道,彩旗飘扬,龙一出祠堂走入巷子,马上引起了村民的围观。龙头上蹿下跳,龙身不停翻滚,村民们“啪啪——”手机拍个不停。游龙队伍所到之处,家家点上香烛,燃放鞭炮,虔诚迎送。全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全都融入这一活动之中。

晚上7时许,几百名村民举着总共几百米长的4条龙,齐聚埔埕小学操场。龙围着操场,转了起来,头尾相接、蜿蜒盘旋,几百盏龙灯闪闪,锣鼓声清脆悦耳,各家都使出看家本领斗龙,无数村民涌进操场观看。人龙互动嬉戏,场面怎一个“热闹”能形容。

椽板龙为何在这块土地能延续这么久远?林善超说,埔埕村以前很穷,但这里的人团结、热情,于是各家出一条板凳连接起来自做龙灯。板凳成本低、好玩、可回收,也寓意添丁,于是这一活动逐渐成了传统。(图文由福州市文旅局提供)

(责编:陈蓝燕、张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