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江夏学院:育人,每位教师每门课程的责任

2020年09月27日14:17  来源:福建日报
 

福建江夏学院学生宿舍区的“党建学习角”“学习园地”和“谈心谈话角”,党员师生随叫随到,关注学生安全、思想、学习、生活。“党建+企业+学生”“党建+学科”和“党建+学生”工作特色和学习成长模式,学校学生、教师学生以及与社会之间协作互动。党员辅导岗支部党员教师利用每周一下午教学空档和课余时间,轮流在固定地点“开门办公”,专门接受学生咨询访问。党员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帮扶。拓展学习兴趣小组每两周一次开展专业专题汇报和主题教育学习活动,成为有趣味有收获的专业和思政教育第二课堂。

金融系教工党支部书记邱格磊(左)辅导学生。

会计学院开展“三全育人”主题支部立项活动。

对于公共事务学院的林秀琼同学来说,这是个有意义的特殊日子:作为福建省两名学生代表之一,她参加了教育部主办的“思政课学习之星”活动,与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5名大学生同享思政课“大餐”。“思政课除了阅读经典,还进行了本科科研成果、跨专业学习思政课程、时间平衡管理等学科专业问题的交流探讨。精彩的名师授课与激烈的思想碰撞,让我受益匪浅。”林秀琼说。

“将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是育人模式的一种努力和尝试。”福建江夏学院党委书记郑建岚说,组织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组织优秀教师党员担任班级导师,让育人成为每位教师每门课程的责任,用自己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精湛的业务水平为学生成长服务,实现师生能力提升与思想教育的统一,为学校发展注入更多更强的活力。

花样的宿舍

是心灵港湾也是育人空间

新学期开始了。走进福建江夏学院学生生活区19号宿舍楼,感受到与许多学校不同的视觉:图书漂流角、谈心谈话功能区域相伴而设;一楼到六楼的时政、思政教育、安全教育文化墙拾阶展示;宿舍满是五彩斑斓的花样年华。

“我们的宿舍不只是宿舍,教育、生活、交流、娱乐应有都有,多功能一体化。”218宿舍里,2019级金融学学生高晗颖正在翻阅学院新一期院刊——《海浪》。她说,即将迎来2020级新生,她和其他党员同学正在讨论迎新的工作安排和怎样给院刊供稿。

《海浪》是一本院刊,由党员学生负责编辑报道,主要反映学生宿舍的新鲜事、学生关注的热点。在这个以新媒体为主的时代中,这份纸媒出乎意料地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为了帮我们适应大学生活,去年我们和403宿舍结对。党员学姐给我们讲了宿舍安全的注意事项,带领熟悉学校周边,沟通专业学习经验,交流党团组织建设规范。”学生林美琪说,未来,她们将接过接力棒,继续党建结对宿舍的帮扶。

在19号楼的“党建学习角”“学习园地”和“谈心谈话角”,一些学生党员、预备党员正在探讨理论学习。“在这个地方,党员学生们随叫随到,可以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分析原因,提高学习成绩;对家庭经济困难等特殊同学,经常开展谈心谈话;定期督促所联系的宿舍做好宿舍卫生等。”海峡财经学院党委书记张洁说。

将党建工作延伸到宿舍园区是学校3年前形成的联动机制,目的是推动党员示范宿舍和党员联系宿舍的联结。“以学生党员示范宿舍对应联系一个宿舍,通过关注宿舍文化、关注宿舍安全,来关注同学思想,关心同学学习,关爱同学生活。”张洁说,“学校努力把学生宿舍区打造成为融党团建设、思政教育、安全教育、文化建设为一体的立体式育人空间。”

已经成为学生们心灵港湾的校园宿舍,还有了自己的“我爱我寝”宿舍文化节,已经举办六届。在装饰布设宿舍,营造温馨小家氛围的同时,从2018年开始新推出最美宿舍大赛、宿舍才艺大赛、特色宿舍评选等系列活动,让校园宿舍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专业与思政

学生需求为主题师生互促

2019届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汪忆杰,已经是英国利物浦大学管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了。回想当年备战考研的经历,心里充满感激。“在报考学校和专业选择、课程复习经验、时间有效分配等方面,刘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让我明晰考研方向。”汪忆杰说。

这位刘老师就是经济贸易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经济学系主任刘名远,他所在的支部是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党员教师与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是为提升学生能力保驾护航。”刘名远说,他们支部党员教师开展的“党建+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党建+学生学术研究”特色活动,目的是打造“金课、金专、金师”,培养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江夏学院的这种党建+模式可谓有声有色。在会计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的老师们正在忙着“当”龙头,与资产评估学生团支部和中兴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党系班团企” 结对共建,成立资产评估拓展学习兴趣小组。

“党建+活动,是以学生需求为主题开展,大手拉小手。”会计学院党委书记王胜芳说,拓展学习兴趣小组每两周一次开展专业专题汇报和主题教育学习活动。依托所学专业,结合教师专业所长,师生就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思辩解读。教师们还带着支部学生去专业评估机构,开展专业认知、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专业思政教育。

学习小组还吸引了财务管理、审计学、税收学等专业班级的学生慕名一起来参与学习探讨。“加入兴趣小组后,每次专业专题汇报和主题探讨,都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发散思维加以理解和咀嚼,头脑风暴形成新感悟及所得,充分汲取专业养分,还提升了党性修养。” 2018级资产评估班张婷颖说,专业学习与思想教育融合,“党团共建、师生互促”育人模式,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们的距离,强化了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成为有趣味有收获的专业思政教育第二课堂。

如果说“党建+企业+学生”“党建+学科”和“党建+学生”工作特色和学习成长模式,在学校和学生、教师与学生以及与社会之间架起相互协作、紧密互动的桥梁与纽带,解决党建与学科专业、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之间两张皮的问题。

“党员辅导岗”对于每位学生来说,则是温情助力。“支部党员教师利用每周一下午教学空档和课余时间,轮流在固定地点‘开门办公’,专门接受学生的咨询访问。”全国优秀教师、金融系副教授邱格磊说,从专业规划到职场设计,从专业思考到个人困惑,师生进行深入交流,特别是对学业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支部党员都想方设法疏导鼓励。

邱格磊所在的党支部是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金融系是学校也是福建省老牌专业,目前正在全力冲刺全国一流专业。

“专任教师的本职就是提高教研能力,对自己、对学生、对学校负责。但是专任老师与班级学生经常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邱格磊说,党支部要发挥作用,变成“有信念、有坚持、有温度、有情怀”的学习平台、育人平台、服务平台。

在老师的引荐下,以自身过硬表现刚刚拿到渤海银行职位的经济统计专业税同学说:“4年大学生涯,学院党员老师一直在引导帮助我这个困难学生积极乐观走向未来,带领我参加各种学术竞赛,锻炼能力,推荐实习岗位。”

教学团队、科研平台建设比学赶帮带,支部党员发挥主心骨指南针作用;学生专业学习创新创业,党员教师与学生挂钩结对鼓励指导已经成为学校育人敢实践有担当的新常态。“博士党员教师指导学生学术论文写作,参与课题研究。学校指导学生参与省级和国家级创新业项目 30 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5 项。党员指导的学生团队在近两年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荣获国家级特等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创业奖。”校长陈国龙说,学院的“圆桌成长”“青苗计划”“红色行动”专项行动,“双师型”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了育人作用。

已经提前一年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率100%目标的江夏学院,如今有两个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增加了乐趣

激发集体荣誉感和参与感

“一‘马’当先”,是福建省高校举办的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在这场竞赛中,福建江夏学院杀出重围力拔头筹,拿下了全省本科生组团体一等奖。

作为主力队员,公共事务学院2017级同学林秀琼如今正在全力准备考研。“竞赛的强竞争性激发了集体荣誉感和参与感,增加了学习理念的乐趣,对未来的信心。”林秀琼说,理论新滋养,为自己的成长注入了动力。

“备赛期间,校院两级共举行了20余场选拔赛,吸引了所有二级学院的近万名学生报名参赛。”学校宣传部长周而凤说,学校成立了不少省级、校级、院级理论学生社团,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马列经典著作读书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协会(研究会)”等行列中来,“每日一学”风气盎然。

学习锚定了信念,信念则成为一种力量和责任。今年2月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师生党员们也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担当。

党员教师、副教授郭超和老师们奋战6天6夜创作公益歌曲《白色战衣》MV,为战“疫”一线医务人员鼓劲加油。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6名同学创作了短视频,以路人视角,呼吁大家团结一心抗疫。“党员先锋岗和党员服务队以志愿者形式,参与学校的值勤、疏导、测体温,坚守在服务师生一线。”周而凤说。

目前,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活动正在学校展开。“老师们特别是党员老师通过党团共建、党员辅导岗、主题班会、理论读书社学习指导、面对面交流等形式,用鲜活的事例,引领我们成长。”学生党员、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邱越说。

“未来思政的力量将深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走入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一线。”郑建岚说,学校正在将12个二级学院主楼栋按照一个宣传文化阵地、一个多功能活动室、一个展示区、一个样板楼层、一间教师党员辅导岗的标准,建设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等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在润物无声中育人。(记者 林耀 张颖 文/图)

(责编:吴舟、陈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