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东侨开发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倡导以落实课程、心育渗透、教师培训、朋辈辅导、青春期性教育、“5·25”心理健康月、校本研究等为创新载体,推动“整资源,探教研,创特色”三部曲式特色心育模式,帮助青少年对自身的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伦理观以及性道德,不断提高应对成长风险的自我保健能力,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力求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式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加强校本课程文化氛围培育
开设心理健康课。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初一年级每班每周开设常规心理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适当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将心理理论和技术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和自我心理训练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更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编写心理健康校本教材。根据本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当地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并编写成册,形成读本供学生课堂使用及课后自主阅读。
加强辅导文化氛围培育
个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化解心理疑惑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鼓励学生有问题和困惑的要向心理老师请求帮助,认识到走进咨询室不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通过在心理室获得帮助的同学在班级中、朋友中正面传播心理室形象和功能。
专题心理讲座。结合学校的教育主题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专题心理讲座,传授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调适的方法的运用,增进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的关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团体心理辅导。根据不同个体的共性问题,组建同质团体,在团体活动体验中自我发现、引深思考、相互激励、共同成长。
心理社团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帮助学生们构建积极阳光的青春心态,实现健康的同学间交往。创建“新灵想”心理社,汇聚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们,在社团交流自己遇到的来自家庭、学习、人际等方面的青春期心里烦恼,更好的实现朋辈互助。
心理委员培训。培训班级心理委员,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并积极干预,普及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全体教师参加并通过心理健康通识培训,为班主任、教师举办解压、学困生管理、幸福感提升等主题的沙龙、讲座等活动。
加强心理宣传渠道建设
开辟校园官网心理健康德育专栏、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用于发布心理知识和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动态。在校广播台开设心理广播节目,每周一期不同主题介绍心理知识、为同学答疑解惑等。编辑心理小报,每月一期发放给全校师生,人手一份。
在校园醒目处开辟心理健康橱窗,作为校内宣传的常规阵地,同时联合校医、年段、社团、德育、学科等橱窗阵地不定期渗透有关于青春期、生理卫生、心理社团、中考等与心理有关的宣传内容。利用校园电子屏,在学校发布的信息与通知的间隙经常性穿插励志的心理标语。
借助“5·25”活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5·25”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是学校心育工作的一大亮点,曾被评为宁德市首届“5·25”心理健康周示范校。
活动主要有:在五月初启动“5·25”健康月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签名活动等宣传预热。提前召集学生准备心理剧本、配音并制作心理广播剧,于5月份在心理广播中播放。开放心理院线播放具有心理教育意义的影片。举办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手抄报、黑板报评比。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展览。开展青春期、中考等主题的专题讲座、素质拓展或团辅活动。举办“5·25”改编心理歌词大赛,向广大学生收集正能量的歌词并录制成专辑在校园广播、校园网、校园官微上播放,形成独特的心育传播特色。结合初中的“六一”文艺会演,为会演输送优秀的心理剧,展现心理社风采,帮助师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学校心理工作。
(摘编自《立德树人的福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