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琴江台阁

2020年11月12日09:46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一人站在一米高的台子上,平伸手臂,一手“托”着另一人,一手托着一只花瓶,花瓶上还“站”着人。令人叫绝的是,这三人还只是小女孩。她们手持花篮,一边“天女散花”,一边还能360°旋转。这种独特的凌空表演形式,就是长乐琴江台阁。2007年8月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随北方旗人官兵而来

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满族村的前身是“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现在村里人大部分是清朝雍正六年(1728)由清廷从北方派驻长乐的旗人官兵的后裔。当年,镇守长乐的满族三江口水师为了活跃军营文化,将台阁从北方引入,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据资料显示,台阁最初起源于古代“百戏”高杆技艺,表演者在杆上做技巧或造型表演。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建海介绍,台阁一般以7岁至13岁、体重不超过70斤的胆大孩子为演员,借助隐形的“铁机”造型,在人抬着的或轱辘板车撑载的会转动的小舞台上,小演员走动演出,故又称“抬阁”。每次演出,舞台上演员虽只数人,但台下配有吹、拉、弹、唱等乐工伴奏、伴唱、道白,加上抬工、引导、护场等,共数十人。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颁金节和农历三月毓麟宫庙会上,常常举行台阁表演。用一种称为“旗语”的少数民族语言演唱,所使用音乐为我国东北一种地方小调,俗称“台阁曲”。

琴江满族村的老支书、张建海的大哥张伟民表示,满族旗人借鉴了百戏杂耍的表演形式,经过传承、创新,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台阁。“当年满族旗人携眷到各地驻防,民间游艺也随之带到各地。类似琴江台阁的表演形式在其他地方也有,只是名字不一样,比如在广东地区叫‘飘色’。”

广场文艺表演中,台阁总能吸引众多观众

“活机”设计精巧

“台阁演出造型设计要巧妙,设计者必须根据剧情需要,做到顺乎自然,天衣无缝。为了不让人看出小演员是如何悬空在台阁上面,在舞台与演员之间要巧妙地安装隐形转动的器械,由演员服饰和道具隐蔽遮掩。”张建海介绍,如“天女散花”中,一名演员凌空单足点“踩”在花瓶上,另一名演员“踩”在底下演员的手上。她们三个可以一起旋转,上面两人还可以单独旋转,俗称“活机”。“活机”设计精巧,观众不知其中奥妙,感到神秘莫测。事实上,“踩”在花瓶和演员手上的脚都是假脚,演员其实是跨坐在绑在铁棍上的特制道具上,但这些铁棍、道具全部被演员的服装或其他道具遮住了。

张建海介绍,制作台阁首先要懂得力学原理,铁棍弯折后能承受多重的力,需要提前预算。还要懂得造型艺术和舞台艺术。造型要好看、干净利落,设计上要清新、巧妙。另外还要有创新精神,让台阁表演更有活力。最早的台阁表演,演员是不会动的,后来经过创新,才有了“活机”,再后来,凌空旋转的演员由一个变成了两个,表演的台子也越来越大。

琴江满族村目前是福建省唯一的满族聚居村。据有关志书记载,林则徐多次到琴江,江滨照壁曾书林公墨宝“海国屏藩”,碑刻至今犹存。琴江“三江口水师”是中国海军的摇篮。琴江满族村现已荣获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福建最美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是省级生态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近年来,琴江台阁作为民间文化技艺,越来越受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琴江台阁的剧目在很多大赛中也获得了奖项。(图文由福州市文旅局提供)

(责编:陈蓝燕、吴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