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普法看福建》系列之十二

漳州平和县:推行乡镇律师工作室 延伸普法“末梢神经”

陈伟 蔡越华

2020年11月16日10:04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编者按:

2020年是“七五”普法收官之年。回看过去5年,福建法治宣传教育好似“春有百花冬有雪,无边光景时时新”,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扎实推进,创新亮点纷呈,交出来一份“七五”普法漂亮答卷。为此,人民网福建频道联合福建省司法厅特别策划推出《“七五”普法看福建》系列报道。

平和县地处福建漳州西南部,拥有60多万人口,是著名的老区县,也是山区大县。全县法律专业人才短缺、自然村分散且大小村不一是平和县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法治乡村建设的难点和痛点。

针对这一问题,平和县司法局立足县情,以霞寨镇为试点建立“乡镇律师工作室”,探索“一村一法律顾问”新模式,将司法力量下沉到基层末端,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新路子。

自乡镇律师工作开展以来,平和县通过紧抓“六个结合”,不断加强乡镇律师工作室律师团队建设。

一方面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在镇律师工作室成立兼容性律师党支部。选拔优秀党员律师到重点村担任“法治副书记”,负责依法治理和文明村风工作开展。“法治副书记”通过召开法治讲座、发放普法宣传材料、助力村级换届及建立“户主微信群”,深入村(居)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进行座谈交流,总结农村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系列法律问题,从而为今后一段时期农村法律服务提供方向。

另一方面,立足“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理念,为干部群众补钙壮骨,平和县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创办“红军党校”“农村党校”“苏维埃讲堂”等普法讲堂,律师团队通过授课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模式,促使党员干部“学法知法用法”,为广大干部群众接受党的革命传统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同时,平和县将法治宣传与传统家风家训教育相融合,从而形成潜移默化法治宣传新格局。开辟法治主题长廊,强化“四融”功能,重塑乡风。建立法治文化广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同时美化乡村环境,让法治文化广场成为群众业余休闲的好去处。目前,平和县已投入1600万元,建设法治文化广场11个,法治文化长廊5处。

其次,通过建立“户主微信群”,“片区各村主干微信群”等让律师通过各种方式入群或当群主,利用移动媒介随时传播法律知识,开展咨询服务,实现法律接触“零距离”;利用“互联网+”模式和“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健全丰富“平和普法网”“平和县司法局”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创新法律服务新方式,做到普法宣传“无死角”。截至今年4月,普法新媒体平台累计发送普法信息142篇,更新微信公众号401条。

另外,通过举办“民风法庭”,党员律师现场说法并以身边的现实例子,教育全村党员村民。发动农民群众争创“好家风”家庭,争做“文明人”榜样,勇当“新风尚”标兵,树新风、弘正气、传文化。

“法律小讲台”也是一大亮点。走农村入社区,律师、法律工作者积极向企业和农村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战略最新惠企便民政策和涉及“三农”的法律法规,提高群众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据不完全统计,平和县共开展法律小讲台60多场,发放各类法治宣传资料3万份,受益人数达5万多人次。

据了解,自2018年年初至今,乡镇律师工作室律师团队共接到电话咨询1100多次,现场解答相关疑问或咨询220多次,参与相关合同或法律文书的起草与审核520多份,接待了80多宗(包括历史遗留)农民纷争咨询、申诉的案件。 

(责编:林东晓、钟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