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职业教育“双高计划”,书记校长们这样看

2020年11月16日14:59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日前,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印发《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围绕推进福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提升党的建设水平、提升立德树人水平、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提升产教融合水平、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提升课程教学水平、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等十大建设任务,在福建省职业院校引起广泛热议。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校长陈锦辉表示,《实施方案》明确了福建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在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把《实施方案》十大重点任务融入到国家“双高校”建设中来。一是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校企联合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联合体,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全面推动专业群建设的内涵发展。二是构建“质量-安全”双核,打造未来平安交通人才培养高地,致力于智慧交通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共同开发特色质量安全教育资源,将质量安全知识传授、质量安全技能培养、质量安全意识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国内知名的质安教育基地和质量安全教育标杆,引领质量安全教育发展。三是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协同发展。积极探索培训机制改革,着力打造“船政学院武夷职教园”。积极对接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交通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重点发力智能道路、智能航运、自动化码头、智能仓储、多式联运等新领域,构建多专业协同的智慧交通人才培训体系。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品云表示,过去五年,福建省实施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推动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激励。省级“双高计划”的实施,是福建省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对接了国家“双高计划”,成为促进福建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要再抓机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改革创新,坚持育训并举,以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为龙头,积极建设省级高水平专业群,进一步优化专业群布局,提高学校服务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在“十四五”发展中实现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和社会影响的全面提升。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庄伟廉表示,《实施方案》谋划了新棋局——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推出了新机制——实施“动态调整”机制,营造“干事创新”新局面,提出了新任务——聚焦“十大提升”,打造”福建版“高水平标准。进入新时期,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将积极申报省级“双高计划”,以“十大提升”为抓手,全面提升党的建设水平和学校治理水平;秉持“产教互融、校企共同、学岗直通”的理念,全力打造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多形态平台促进产教“四链”衔接,全力打造基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的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全面建成水电人才培养高地和产业服务基地。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李秋斌表示,省级“双高计划”项目是站位新高度布局“十四五”,全面推进福建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的重大工程,必将引领福建省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实施方案》的出台,将在新的起点引领福建省职业教育弯道超车,在全国职业教育领域打造亮点、树立品牌。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曾建成表示,《实施方案》是福建省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推动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级高水平专业建设单位的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将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实施方案》的精神实质,落实好《实施方案》要求的各项任务,全力推进学院专业群提质培优,努力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新福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福建经济学校校长郑长青表示,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福建省出台《实施方案》,统筹推进省级“双高计划”项目建设,这必将推动福建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实施方案》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立足供销行业系统服务乡村振兴,聚焦新时代下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构建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完善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和校企双主体育人,实现“产学研赛”的合作共赢,为推动福建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校长陈惠群表示,福建省启动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感到无比振奋,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用好“职业教育大礼包”,抓住新机遇,开启新征程,有为应对,开拓创新,提升品牌示范,提升党建水平、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提高产教融合水平、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提升校园文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福建省教育厅)

(责编:陈蓝燕、张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