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少边岛贫”如何旧貌换新颜?宁德四级书记为你揭晓答案

陈涛

2020年12月30日16:08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30年前,这里积弱贫穷,30年后,这里逐浪崛起,这个地方就是——福建省宁德市。

12月30日上午,福建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宁德专场在福州举行。发布会邀请到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福安市委书记叶其发、古田县凤埔乡党委书记许巧清、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党总支部书记杜家住,讲述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故事。

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焦艳 摄

抓好“四个一”,形成“宁德模式”

讲述人:郭锡文 宁德市委书记

宁德践行“扶贫先扶志”“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提升脱贫一线的核心力量”,集各方之智啃“硬骨头”、举全市之力攻坚拔寨,形成扶贫开发的“宁德模式”。发布会上,郭锡文介绍了宁德脱贫攻坚的实践与启示。

他说,贯穿“宁德模式”始终的鲜明主线,就是坚持精准方略、强化精准施策。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是抓好“四个一”。

一、坚持“一户一本台账”,着力把贫困的底数摸准

全面实施精准识别的“网底工程”,对贫困户进行严格甄别。对所有乡村人口进行全面筛查,精准锁定“十三五”现行标准贫困人口7.2万人。在此基础上,按户按人建立脱贫档案,对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并在福建率先出台强化疫情期间产业就业帮扶、基本生活补贴等“七条措施”,确保宁德全市没有出现一例因疫返贫。

二、坚持“一户一个计划”,着力把脱贫的路径找准

宁德聚焦“三保障”存在的短板弱项,逐一研究细化实化攻坚举措。

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人口,深化推进搬迁扶贫工程,将1.3万贫困户集中搬迁到便于生产生活的地方。

对因病致贫群众,出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健康扶贫补充保险政策,使贫困群众住院医疗报销比例达90%以上,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负担。

对供学困难的贫困家庭,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全程实行2000-5000元的差别化资助,28.92万人次贫困家庭少年儿童得到教育资助。

对无力自主脱贫的贫困群众,将沿海和山区县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7560元、5100元,6.3万贫困群众实现应保尽保。

对有能力实现自我脱贫的群众,开展“一户一增收”产业扶贫行动,引导他们实现自主脱贫。“十三五”期间,宁德累计帮助1.8万贫困户找到适合生产项目,2.1万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三、坚持“一户一套办法”,着力把扶贫的措施落准

帮助群众选定稳定脱贫项目后,按照“缺什么就帮什么”,大力推行金融扶贫、科技扶贫等10种扶贫模式,坚持因户因人施策,一户一策推动。

四、坚持“一户一支队伍”,着力把扶贫的力量选准

坚持工作力量向脱贫一线集结、干部队伍向脱贫一线下沉。“十三五”期间,宁德共有2090名驻村第一书记、蹲点干部和1000多名科技特派员驻扎在脱贫攻坚一线。同时,结合推进乡村振兴,在福建率先推行“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目前共选派388名具有乡村情怀、工作经验丰富的临近退休领导干部返乡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

此外,宁德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和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在四大主导产业的带动下,近两年福建考核地方的12项经济指标中,宁德GDP等多项主要关键性指标增幅持续领跑。

解决绝对贫困后,未来如何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防止返贫问题的发生?在答记者问环节,郭锡文做了解答,主要是抓好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把脱贫攻坚的成果巩固好。落实好“四个不摘”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把宁德7.2万建档立卡户和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户标准“边缘人口”作为监测的对象,持续强化帮扶措施,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

另一个方面是走好乡村振兴的路子。重点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着力做好“根子、里子、面子”三篇文章。

其中,“根子”是产业。宁德已实现2135个行政村,每村至少有一个发展致富的产业,并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的“五化”理念,推动茶叶、食用菌、果蔬、中药材、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和乡村旅游业等“8+1”特色产业发展。“里子”是品质,即推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向乡村转移倾斜,逐步建立全面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面子”是形象,即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动“两高一线”沿线环境整治向宁德所有行政村覆盖。

探索“支部+”模式,走出扶贫新路子

讲述人:叶其发 福安市委书记

“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9352人全部脱贫,79个贫困村实现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完成。”发布会上,叶其发介绍了福安脱贫攻坚的做法,可归纳为“三个一”。

一、培育一个好产业

福安构建起以茶叶、葡萄为主,水蜜桃、脐橙等其他果业和畜牧、水产、林竹同步发展的“2+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使每个贫困村至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并鼓励支持贫困群众积极融入、发展生产、脱贫致富。5年来,福安累计下达产业扶贫发展资金达6949.13万元,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1.87万个,基本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到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仅茶叶和葡萄这两大类就给1669户贫困户带来人均1万元以上年收入。

比如,“坦洋工夫”红茶是社口镇坦洋村带动当地群众脱贫的主要产业。一直以来,当地带领全体村民做好“茶”文章、分享“茶”经济,带动了群众增产增收。目前全村家家有茶,人人涉茶,年产干茶736.65吨、产值6224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0496元。

二、建强一个好支部

福安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从群众中优先选取致富带头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从机关单位中择优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下沉扶贫一线,强化党组织引领脱贫攻坚功能和作用。

比如,为了引导下白石镇下岐村的连家船民有序搬迁,下岐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三带”作用,即带头主动搬迁上岸、带领挂钩户搬迁、带动观望等待群众搬迁。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下岐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997年的不足1000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22814元,村集体收入达到了每年63万元。

三、创新一套好机制

福安通过探索“支部+”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造血”式扶贫的新路子。

比如,穆云畲族乡产业发展不平衡,全乡有6个产业薄弱村。2019年以来,当地通过探索“支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成立“福安市农垦穆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并实行农产品包购包销,有效带动群众增收。

“我们将继续努力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上迈出新步伐,在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上探索更多‘福安路径’,努力让福安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叶其发坚定地说。

凝聚组织力量,挖掘“产业扶贫”优势

讲述人:许巧清 古田县凤埔乡党委书记

“提起古田,大家就想到翠屏湖和‘中国食用菌之都’,我们凤埔乡,正是位于美丽的翠屏湖畔,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发布会上,许巧清分三个方面介绍了古田县凤埔乡脱贫奔小康的做法。

一、牢固树立“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

一是弘扬“闽东精神”。坚持把《摆脱贫困》等作为必读篇目。乡党委书记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带领发动全乡100多名党员干部深入村企、田间地头,宣讲新思想、扶贫政策,坚定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必胜信念和信心。

二是推行“晨巡晚议”。对库区移民村——苏墩村党员干部60多年坚持清晨入户巡村、晚间聚民议事的做法进行总结提升,形成“晨巡晚议”制度在全乡推广,乡党政班子成员带头挂村联户,示范带动全乡200多名党员干部靠前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化纠纷,仅今年以来就为群众解决难事烦心事150多件。

三是打造“田间课堂”。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合作共建,引进专家学者、科研人才8人,就地培育本土青年创业人才10名,为群众提供种养殖技术指导300多人次,带动20多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反季节蔬菜种植等产业项目。

二、着力凝聚“摆脱贫困”的组织力量

一是让带头人能力素质强起来。采取从经济能人中“引”、从返乡大学生中“培”、从机关优秀干部中“派”等办法,吸引42名乡土人才进村“两委”,其中经济能人占比达65%。探索村干部“连片互助专项攻坚”做法,成功推进了一批重难点工作。

二是让党员先锋意识强起来。深入开展“三亮三晒一争创”活动,在脱贫一线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帮扶岗等230多个,筛选100多名党员干部、致富能手等,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带动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60多个。

三是让阵地服务功能强起来。针对偏远农村“办事难、发展难、服务难”三难问题,在西溪村成立中心村大党委,设立党建综合服务平台,便民服务、电商服务等涵盖周边7个偏远村,带动区域内贫困户66户254人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生产项目。

三、深入挖掘“产业扶贫”的组织优势

一是党支部组建在产业链上。积极构建“党委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联动扶贫机制,成立食用菌产业园区“大党委”,组建食用菌龙头企业党支部4个,吸收30多名贫困人口及5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支部引领、产业铺路、群众致富”。

二是红色金融服务在产业链上。针对部分群众发展食用菌出现菌包感染问题,引导绿华菌包厂党支部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建,推出“保险+信贷”红色金融服务,为350多户种植户近4300万袋银耳提供种植保险,保额8500多万元;为230多户银耳种植户授信贷款额度2500多万元。

三是合作社领办在产业链上。积极开展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推进“一村一基地”,引领建立食用菌、反季节蔬菜等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基地14个,落实补助资金176万元,吸纳100多名党员群众发展产业。

2018年,凤埔乡全乡135户485人全部脱贫。2020年,凤埔乡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3569元,较2015年底增长343%。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思想理念,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许巧清充满信心地说。

从“输血”到“造血”,走出乡村旅游扶贫路

讲述人:杜家住 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党总支部书记

“曾经的赤溪村,是个四周崇山峻岭几乎与世隔绝的贫困村,村民过着‘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艰辛生活。”发布会上,杜家住回忆起赤溪村的往昔,不禁感慨。

30多年来,赤溪村的村民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闽东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科学扶贫、精准扶贫之路。

他介绍,赤溪村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做好“组织建设”的文章,探索党建发展新路径

首先,着力抓队伍建设。赤溪村加强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建设,将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全村分为8个网格,由村两委、党员代表认领责任片区,开展零距离服务,了解村民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党组织凝心聚力的战斗堡垒作用。

其次,着力创新党建机制。在农村综改区域推行“中心村大党委”试点,创建党员先锋指数管理办法,对优秀党员进行褒奖和激励。推出“晨巡晚议”工作机制,通过“一人一本账、一事一记录”,让党员心中有了一本明白“百姓账”。利用村民说事室在晚饭后集体议事,进一步畅通群众参与村级事务渠道。帮助解决就学就医、产品销售等民生难题,提高村民的满意率、幸福感。

二、做优“经济发展”的文章,激发乡村产业新动能

赤溪村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确定“1+N”大旅游发展格局,走出一条乡村生态旅游扶贫路。2019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3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2698元,全村经济总收入4132万元。

一是积极挖掘自然生态,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赤溪村以发展大旅游格局主动融入福鼎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成立赤溪旅游投资公司和万博华旅游公司,通过资源整合,先后开发竹筏漂流、户外拓展、玻璃栈道、田园光观等旅游产品。建成旅游集散中心、畲家客栈等旅游配套设施。2019年,全村共接待游客27万人次。当地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近180户,占全村的44%。

二是不断挖掘特色农业产业。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探索以企带村、村企联建的创新工作机制,共同发展畲村白茶、食用菌、水产养殖等农业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产增收。

三、做实“党群关系”的文章,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

赤溪村党总支探索建立“党群双向互评互动”工作机制,通过量化排名,利用公共舆论和奖惩制度,促使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实施坡屋顶、畲族风情街道路改造等项目,村民们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家园清洁”活动,整改房前屋后多处乱搭盖点,整治面积达1500平方米。

“赤溪村30多年来,在党的好政策大力支持下,全面实现了脱贫攻坚工作。按照赤溪大旅游圈发展格局,如今,我们正逐步健全乡村治理常态机制,积极建设美好家园,为打造赤溪乡村旅游、走上乡村振兴之路奠定良好基础。”杜家住满怀信心地表示。 

(责编:陈楚楚、钟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