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组合拳”全速“奔小康” 龙岩四级书记来解答

陈涛

2020年12月31日21:50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这里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享有红军故乡、红色摇篮、红旗不倒“三红”的美誉,这里的人民弘扬老区苏区精神,吹响向全面小康进军的“军号”,让当地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这个地方就是——福建省龙岩市。

12月31日,福建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龙岩专场在福州举行。发布会邀请到龙岩市委书记李建成、长汀县委书记廖深洪、连城县宣和乡党委书记罗煇群、连城县罗坊乡邱赖村驻村第一书记王长城,讲述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故事。

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焦艳 摄

精准帮扶施策,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

讲述人:李建成 龙岩市委书记

龙岩完成了福建省最多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以及最多的贫困村脱贫摘帽任务。发布会上,李建成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龙岩脱贫攻坚的做法。

一、坚持精准帮扶,做到尽锐出战

龙岩市县乡三级均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实行干部挂钩帮扶贫困户、部门挂钩帮扶贫困村、市厅级干部联系重点乡镇机制。30383名党员干部下沉脱贫攻坚一线,帮助贫困户找准脱贫路径和项目。从市直机关选派5批418名优秀党员干部驻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累计筹措资金23.29亿元,带领实施项目6029个。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入股企业、盘活集体资产等方式,形成“强村带弱村”“先进带后进”的工作格局,全市442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村”2019年底全面消除。

二、坚持精准施策,着力斩断穷根

2014年2月,龙岩在福建率先启动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2016年,龙岩将脱贫攻坚列为全市“三大攻坚战役”之一,推行生存救助、就业辅助、生产扶持、住房建助、医疗援助、就学资助、科技帮扶、社会捐助、结对扶助等“九措到户”扶贫工作模式。

近年来,龙岩出台精准扶贫一揽子政策文件,市本级投入扶贫资金7.26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创造了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扶贫搬迁等“龙岩经验”。

针对有劳动力但“造血”功能差的问题,创造性实施激励性扶贫,采取党委政府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企业大户发挥技术市场优势的办法,并引入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机制,激发贫困劳动力发展生产、外出就业的内生动力,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用于激励性扶贫,截至目前,共带动2.5万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占贫困户总数72%。

针对易地扶贫集中安置户就业难问题,在安置区创办扶贫车间,并设立公益岗位,优先解决贫困户务工就业,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针对因病致贫人数占比近一半的难题,推行健康扶贫商业医疗补充保险,把贫困人口年度目录内住院医疗费用控制在3000元以下,斩断了因病返贫的根源。

针对没有劳动力、无业可扶、无业可就等特困对象,强化兜底保障,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截至目前,农村低保人口与贫困人口双向“重叠对象”24423人,重合率47%,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低保金7.2亿元。

三、坚持精准监督,提高脱贫质量

一方面,建立“线上+线下”监督机制。龙岩在福建率先建立市级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实现“贫困识别全方位甄别、贫困退出全过程监管、资金使用全流程管控”。实行财政部门专项检查、审计部门专项审计、纪检部门精准监督、行业部门联动监管的办法,构建扶贫政策落地“阳光化”监督管理机制。

另一方面,建立“核查+整改”工作机制。每年开展脱贫质量核查。今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为期两个半月质量核查,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四、坚持精准衔接,力促常态长效

今年以来,龙岩针对个别贫困户已脱贫但不够稳定的问题,实行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和“一键报贫”工作机制,2037户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全部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并推动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林下经济等。

同时,实现1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并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革命四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0%以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6%。

此外,还组织开展空心房整治、裸房整治和违法建筑拆除“两治一拆”专项行动,完成农房整治28372栋,整治面积287万平方米。

李建成说,龙岩“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新时代新龙岩建设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2016年至2020年,龙岩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幅可超过7%、预计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可达288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有色金属、文旅康养、建筑业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二、城乡发展不断完善

龙岩市和武平县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上杭县成功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南三龙铁路、厦蓉高速改扩建、永杭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龙龙铁路龙岩至武平段实现开工,龙岩新机场选址获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复。

三、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林改“武平经验”持续提升拓展,龙岩3条主要河流22个国省控(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100%,城市空气质量持续保持福建前列,森林覆盖率保持福建首位,获评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

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龙岩获批设立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e龙岩”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被授予2018年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全国台创园建设考评中连续4年排名第一。

五、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0370 元、20180 元,年均分别增长7.3%、8.7%。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全面完成,入选全国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受省级专项奖励。

六、党的建设持续加强

大力弘扬古田会议和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宣传思想工作全面加强,干部队伍素质持续提升,正风肃纪反腐取得实效。

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安居脱贫

讲述人:廖深洪 长汀县委书记

“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据1985年遥感监测数据,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发布会上,廖深洪回忆起昔日贫困的长汀,不禁感慨。

如今的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水土流失率下降到6.78%,连续三年荣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6120户2069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78个贫困村、5个贫困乡实现脱贫摘帽,在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首批退出贫困序列。

廖深洪介绍,长汀脱贫攻坚实践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一、坚持党建引领

长汀不断传承“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优良传统,突出干部示范带头,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

比如,长汀四都镇上蕉村党支部持续深入开展“支部比项目、党员带民富”活动,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成立由11名党员组建而成的辉鸿农民专业合作社,率先在林下种植第一批林芝10500筒,收成2700多斤,收益45万多元,看到如此成效,村民们踊跃参与。目前,全村流转林地2000多亩实施竹山开发项目,种植林下作物3200多亩,吸纳包括11户贫困户在内的117户村民加入合作社,每户年均增收7.5万元以上。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67元,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2万元。

二、突出示范发展

长汀出台水土流失区生态公益林林木蓄积量增长激励机制考核办法,对重点生态区域实行封山育林,并在福建率先推行“林长制”,把源头监管责任压实到人,并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比如,长汀南坑村过去是策武镇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村,也是最穷的村。1997年,沈腾香同志当选村支部书记,是当时全县唯一的女村支书,她几十年如一日把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第一责任。沈腾香同志带领南坑村用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了村民心中最值得信赖的人,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南坑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村、“十全十美”乡村旅游基地。

三、注重安居脱贫

2016年以来,长汀累计完成投资3亿8千多万元,实施省级、市级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16个,安置4901户17615人,既保护了搬迁户原居住地的生态环境,又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比如,长汀在县城新规划的南部新城拿出最好地块,建成福建最大的纯贫困户集中安置区长汀南站幸福小区。同时提前对安置贫困户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并引导至安置区周边的企业务工,还引导在安置小区内创办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就近就业。该小区荣获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称号,长汀入选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典型案例。

深挖文化资源,探索“文旅融合”

讲述人:罗煇群 连城县宣和乡党委书记

“我们乡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培田古村落、松毛岭战地遗址、萱和谷等旅游景区景点。”发布会上,罗煇群介绍了连城县宣和乡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做法和成效。

她说,宣和乡有两大优势,一是生态环境优势,二是客家人文优势。近年来,宣和乡以培田村为试点,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机制模式。实施党建引领“文旅融合”,重点在三个方面。

首先,党建引领“文旅融合”的基础在传承文化。

自2012年起,宣和乡培田村恢复并创新了春耕节传统庆典活动,吸引成千上万的城乡民众来这里体验传统的生态农耕,领略客家耕读文化的魅力。培田村还成立了客家社区大学,面向村民免费开设了人文社科、社团组织培训等课程,组织志愿者为这里的孩子们开展夏令营活动。

其次,党建引领“文旅融合”的关键在“带动”。

宣和乡先后选派4批次党政领导和村支部书记外出浙江等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先进经验,通过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并引领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志愿活动2000余人次,广大党员在乡村振兴一线积极作为、创优争先,起到了很好的带头引领作用。

同时,当地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注重发挥培田党建品牌示范效应,创建培田“红土初心讲堂”,发挥红土先锋党员工作室、党员服务驿站等平台作用。通过党员带头示范,带领村民、贫困户开办家庭农场、家庭旅馆、农家乐,指导土特产的加工和文旅产品的开发等,共同发家致富奔小康。

再次,党建引领“文旅融合”的重点在产业振兴。

培田村党支部指导成立了培田古民居保护与开发理事会,授权理事会代表全村与县冠豸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将门票收入按一定比例分成给理事会,再在村党支部的监督下,由理事会将该资金分配用于村民的医保补助、养老金、奖助学金和文化体育活动等普惠性开支,从而激励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到全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来。

宣和乡在确立以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之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9年,培田古村落门票收入超过了三百万元,同比增长13.5%;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5.8%,并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镇”“市级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

“接下来,我们乡还将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不断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领导,从党建工作的职能和特点入手,把党建工作进一步融入到乡村振兴中去。”罗煇群充满信心地说。

由村集体主导,以新模式推进产业发展

讲述人:王长城 连城县罗坊乡邱赖村驻村第一书记

王长城是福建省立医院的一名干部。2017年12月,他被组织推荐选派到连城县罗坊乡邱赖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来到邱赖村以后,我片刻不停地投入到走村串户、了解民情、服务群众的工作中,踏遍了邱赖村的每一个角落,由以前的‘白面书生’变成了现在黑黝黝的‘种菜老王’。”发布会上,王长城先打趣地说了自己驻村后的变化。

接下来,王长城介绍了邱赖村以“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进当地产业发展的历程和成效。

他说:“刚到邱赖村的时候,给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村里的生态非常好,但是面临着土地抛荒多、农业低端化、收益差的困境,我感到非常心痛。”

面对村里这种情况,王长城提出由村集体主导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当时,邱赖村充分发挥了党支部和村民代表大会的集体智慧,最终认为,对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邱赖村来说,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相互促进、深入融合,才是最紧迫的发展道路。

2018年3月,村里召开党支部会议,在会上党员们表态,带头流转闲置的土地给村集体。会后,王长城和村两委干部探索尝试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支部书记担任合作社法人,合作社所有股份由村集体持有,以“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进产业的发展。

为了建立生态蔬菜基地,他带着村两委成员走访了许多蔬菜基地,拜访了很多高校的技术人员,最终得到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强化了基地蔬菜种苗引进、技术指导和技术人员培训,先后引进了10多个试种品种。此外,邱赖村还逐步培养出了一批具有生态意识,不使用除草剂、高毒农药,就可以种出高品质蔬菜的技术人员。

两年多来,邱赖村的蔬菜基地定期抽检392项农残零检出。此外,为了帮助村里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当地先后与多家零售企业及一些酒店对接,形成订单式销售模式。

邱赖村的生态蔬菜基地共由村集体投入建设资金50万元,从最初35亩的规模扩展到现在的150亩,现有固定务工人员约20人。2019年蔬菜基地为村集体增收10万多元;两年多来,为村民发放地租及务工收入超过120万,基地通过务工及激励性扶贫项目,带动6户贫困户稳定增产增收。同时,基地还带动本村及周边发展蔬菜产业近100亩。

目前,当地村集体开始了新一轮的土地流转,把抛荒的山坡地利用起来,主导发展生态果园200亩。

如今,邱赖村已被列入福建省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邱赖村的蔬菜基地和合作社分别荣获“福建省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创建)”“龙岩市精准扶贫示范社”。

“在村里,我感觉最幸福的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村里健康、优质的蔬菜被运往福州、厦门的平台,村民挣到了一天的钱,心满意足地回家。丝瓜有丝瓜的味道,苦瓜有苦瓜的味道,乡村有乡村的味道,我感觉这就是村里最美的时刻。”王长城高兴地说。

(责编:陈楚楚、钟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