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三聚三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让爱不缺席

2021年02月18日15:51  来源:东南网
 
原标题:三明“三聚三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让爱不缺席

  建宁县启航社工开展“我想要的中秋节”活动。(资料图片)

  三明心力量社工在春节前夕入户慰问留守儿童。 福建日报通讯员 胡俊 摄

  今年春节,不少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响应倡议,留在工作地过年。

  “于留守儿童而言,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机会本就不多,春节又不能见到父母,肯定会失落。我们希望通过送礼物、陪伴等方式安慰他们,也让务工父母们在外安心过年。”三明市心力量社工组织负责人胡仁烨对本报记者说。

  社工组织及时下沉,让春节父母“缺席”的留守儿童,感到爱“不缺席”,这得益于三明市探索创立的“三聚三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

  这一模式因何而建,如何运作,成效几何?春节前,记者实地探访了三明市多个学校、社工服务点、留守儿童家庭。

  农村留守儿童,由谁守护?

  “妈妈,今天哥哥姐姐们来家里,给我带了很多礼物,还给我辅导功课。我在家里很好,您放心吧。”2月8日,沙县夏茂镇第二中心小学学生小吴在社工们的陪伴下,与在外经营小吃店的妈妈视频通话,孩子眼中,有泪光闪烁。

  夏茂镇四周群山环绕,丘陵错落,是“国民美食”沙县小吃的发源地。全镇青壮年劳动力几乎都在外经营沙县小吃店,使得部分家庭的孩子不得不留守家乡。有800多名学生的夏茂镇第二中心小学,留守儿童数量超过200人。

  在整个三明市,这个数字达1.21万。由于地处闽西北山区,农村地域广,劳动力输出数量大,全市留守儿童数量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可见,纾解留守儿童之困已成为三明市重大民生课题之一。

  其实,“留守儿童”进入官方话语体系已15年。早在2006年,12个中央部门联合组建了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在此后的近十年间,团委、妇联、民政、教育等单位对留守儿童工作都有涉及。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并明确规定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部门职责:由民政部牵头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而在《意见》出台前一年,三明市就以民政局为牵头部门,培育引导专业社会力量扎实开展服务,探索“三聚三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即:聚人力,实现关爱服务专业化;聚财力,实现购买服务规范化;聚需求,实现关爱保护精准化。

  这一立足当地实际、先行先试的创新做法在福建省得到推广。去年12月15日,第二批23个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名单在北京公布,三明市“三聚三化”精准关爱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案例,作为福建省唯一的案例入选。

  人财兼备,关爱服务专业规范

  2015年,成立之初,扬帆社工是典型的“三无”组织:没人、没钱、没项目。“整个组织只有3个人,启动资金少,组织规模小,专业程度低,要争取经费10万元以上的项目,比登天还难。”扬帆社工负责人陈梅桂强调,社工组织都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这意味着,若无外界援助,组织最终将难以为继。

  扬帆社工的情况并不是个例。由于地处山区,社会资源相对沿海匮乏,三明市长期存在社工组织少、力量薄弱、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能力不强等问题。

  转变始于2015年,三明市成立社会组织服务(孵化)中心,为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提供信息咨询、项目策划、业务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中心采取“政府资助、民间运作、民政管理、社会受益”的运营方式,帮助社工机构发展壮大。

  “为解决社工机构、人员服务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孵化中心建立了社工人员定期培训机制,每年由民政、人社两个部门联合组织一期社会工作考前培训班和一期志愿者能力提高培训班。”三明民政局二级调研员余世科说。

  困难救助、矛盾调处、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一场场系统化服务培训令社工们迅速成长。

  “在中心孵化下,社工们逐渐习得了专业的服务技能与理念,扬帆社工也蜕变为架构清晰、分工明确的专业性社会组织,承接项目能力与日俱增。”陈梅桂说。

  截至目前,中心先后入驻社会组织10家,培训社工和志愿者4000余人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65个,逐步提升了社工服务专业化水平。

  有了组织提供服务,还要让政府“有钱购买服务”。

  三明市多方筹措资金,一方面,向上争取中央、省级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资金;另一方面,通过从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中调剂部分资金用于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保护购买服务,此外配合地方自筹、部门众筹等方式,为推动购买服务项目有效开展落实经费保障。

  聚焦需求,关爱保护精准化

  “她几乎不说话,也拒绝眼神交流,把头埋进胸口,双手握拳,食指不住地交叉打圈。”扬帆社工的顾芳至今还记得2019年底,第一次在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见到小玉时的场景。

  小玉的父母离异,母亲在外务工,只有年迈的奶奶与她相依为命。得知情况后,顾芳很快将她列为留守(困境)儿童个案跟踪对象。

  东新小学因地处原城乡接合部,有不少学生是留守(困境)儿童。

  “中小学阶段是孩子培育健康心理的关键阶段。家庭教育缺位、亲情陪伴缺失,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焦虑感、失落感等,以及社会认知度低、交流表达能力较低等行为障碍,有些孩子甚至出现了迟到早退、厌学逃学、情绪失控等负面倾向。”东新小学副校长邓丽萍坦言,尽管学校配备了心理健康老师,却也存在人手少、帮扶基数大等掣肘,使留守(困境)儿童保护行动困难重重。

  “这一老大难问题,在社工组织的帮助下得到初步纾解。”邓丽萍说。

  2019年下学期,扬帆社工入驻东新小学,“一年多来,我们创新打造‘3·家·S’社工服务模式,‘3’即政府性平台、社工平台、学校平台三方联动,‘家’即以家庭教育为切入口,‘S’Social即链接社会各界力量,为各类农村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关爱服务。”陈梅桂说,例如,得知小玉有绘画特长,扬帆社工为她链接绘画课资源,助她在发展兴趣中探索世界,感受快乐。

  此外,扬帆社工还为重点留守(困境)儿童组织儿童成长小组和阅读分享小组。“社工们能在日常的小组活动、个案跟踪中,发现孩子们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策略。相处一年来,孩子们都亲切地喊我们‘哥哥姐姐’。”顾芳欣慰地说。

  “那棵松树虽身处逆境,却毫无哀怨,以不屈的精神铸就另一道绮丽的风景……”期末放学后,东新小学的图书馆传出琅琅读书声。阅读分享小组的留守(困境)儿童正在社工“哥哥姐姐”的带领下,阅读绘本《遇点挫折算什么》。

  小玉也是阅读分享小组的成员之一。尽管声量较小,稍显腼腆,但她已能够直接回答社工的提问,与同学们自然互动。

  “于孩子而言,老师是长辈,而社工像朋友,面对朋友,他们更愿意卸下心防,主动倾诉。”东新小学校长李有构说。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温谋富表示,社工组织能提供专业的生活照料与心理支持,并建立准确完善的服务对象信息库,构建事前发现、事后干预的工作机制,让留守儿童保护工作更具科学性、可持续性。“毋庸置疑,专业性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其他社会主体无法替代。”

(责编:陈楚楚、陈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