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马铃薯繁育的时节,在福州一家农业企业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里,郭玉春翻动着种薯,现场向种植户传授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郭玉春是福建农林大学农学系副教授,专门从事水稻马铃薯高产生理与分子生态学研究。作为科技特派员,他对企业在马铃薯脱毒种薯、甘薯脱毒苗的繁育技术和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指导,提高繁种质量和产量,指导企业联系的马铃薯种植大户进行高效绿色栽培,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帮助。
企业负责人介绍,普通的马铃薯和甘薯的种薯、种苗抗病虫害能力弱,种出来植株的死亡率可高达70%甚至绝收,给种植户的收益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郭玉春在种植基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福建闽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我们不断优化改良,经过脱毒技术繁育的马铃薯种薯每亩产量可提升1000斤,种出来的马铃薯品相也得到提升。”郭玉春介绍。在该企业长汀基地建立的20亩甘薯脱毒种苗繁育大棚,他帮助企业合理剪苗,平均每亩可比原来多剪4000株合格的甘薯苗,每株0.3元,每亩可增产1200元。
“有了专家的技术支持和指导,我们繁育的马铃薯种薯由原先的1.5元/斤提高到1.8元/斤,在市场上也更受欢迎,很多种植户都优先选用我们的种薯。”企业负责人笑着说。在2020年福建遭受特大冻害时,科技特派员也第一时间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帮助种植户平稳度过自然灾害,实现少减产、不减收。
近年来,福州高新区积极响应福建省、福州市工作部署,开展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依托大学城高校及省会科研院所的科研和人才优势,选派科技特派员到生产一线提供技术支持与援助,打通技术落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福州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高新区共选派96个科技特派员与受援单位和乡镇、行政村对接。“我们通过福州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富民云咖等平台将生产需求和‘智力供给’进行有效对接,帮助产业解决技术难题,真正让产学研的有效地结合起来。”
福州高新区不仅有科技特派员,还有“科技特派团”。2019年,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教师黄莹与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罗立津、福州大学骆念蓓、福建省原道生态环境研究院徐智勇等7名学者组成了“专家团”,为一家从事冷鲜肉加工为主的生鲜食品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特派团成员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有在上游养殖场提供养殖环境指导的,也有在加工环节提供保鲜技术支持的,还有做商业分析、管理研究的。“通过多学科交叉,我们可以相互连接,为企业提供养殖、加工、物流、销售的全链条技术指导。”黄莹说。
去年,黄莹经过多次考察上述生鲜食品生产企业的车间现场,指导企业建成了1000平米的低温操作车间和5个冷库,同时帮助该车间进行设备选型和生产线升级,甄选国内外先进设备,实现智能化、标准化生产改造。
生鲜产品的保鲜时长对产品在运输、销售等环节有重要影响。为此,团队针对大田黑猪、闽清毛脚鸡、福建黑兔、莆田黑鸭等特色畜禽产品的气调包装,比较分析不同填充气体比例对气调包装冷鲜肉品质的影响,最终选定了各种冷鲜肉的合适气体比例。优化后的气调保鲜工艺延长了冷鲜肉的货架期,让企业的保鲜技术跟上国内外一流水平。
骆念蓓、徐智勇等则发挥专业优势,指导该生鲜食品生产企业建立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和大数据分析等,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能,为本地大商超稳定供应鲜切肉产品,并深入融合新零售业态,大大拓展了销售渠道。2020年该生鲜食品生产企业实现全年产值近7000万元,带动上游畜禽养殖企业、合作社4家,通过产业带动帮扶30户农户,为当地实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