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海上田园的绿色发展之路

2021年04月02日10:24  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宁德:海上田园的绿色发展之路

  渔民在升级后的渔排上忙碌。 阮清华 摄

  源头减量

  3月25日,宁德蕉城区三都镇象溪海域,宁德市城投蓝海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人正将渔排升级改造置换下的木条、泡沫等垃圾运往垃圾处置中转站。在中转站,泡沫将被粉碎压块,木条则被归集整理,之后由转运车送到下游的处理企业,踏上循环利用的“变身”之旅。

  记者登上蓝海公司40吨级的海上垃圾清扫船。船只驶向清澈见蓝的海湾,只见成片的深水大网箱、小网箱渔排规整有序,犹如阡陌纵横。眺望远海近滩,近看海鸟徜徉,水色连着天色,一片海上田园风光徐徐展开。

  蕉城区海上养殖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黄荣宝说:“以前这片海面有白色泡沫浮球和花花绿绿的饮料瓶,非常难看。现在干净得多,还有中华白海豚出现呢!”

  宁德官井洋大黄鱼养殖有限公司的渔排上,公司副总经理宋向国正在指挥工人们拉网收鱼,鱼儿不时跃起,海面波光粼粼。

  “以前这里养殖是密密麻麻的,没有流动空间,鱼养在里面偏肥,而且很容易得病。”宋向国说。

  2018年,宁德市以渔排升级改造为抓手,推进清海退养;开展综合整治,解决海上养殖“无证、无序、无度”问题。

  禁养区坚决清、可养区搞升级,是这场整治战役的重头戏。

  ——市、县两级同步投入,并通过PPP模式申请环保专项PSL贷款和银行贷款,多渠道筹措资金。养殖户对渔排进行升级改造可获得政府50%左右的补助,极大减轻负担,养殖户积极性高。

  ——引进塑胶养殖设施生产企业,编制渔排工程技术规范,打造全国首个港湾塑胶养殖设施技术体系,推动渔排升级改造规范化开展。

  ——与省渔业互保协会对接,为新型塑胶养殖设施提供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海上塑胶养殖设施财产保险和产品质量保险,打消了渔民对于新型养殖设施的顾虑。

  ——开展“四权两证”用海改革,切实落实“海域所有权属于国家、审批权归于政府、使用权赋予各村、承包权授予养殖户”,理清海域权属权证关系。渔民也享受到“户户有海”的获得感。

  作为省重点龙头企业,官井洋公司带头实施渔排升级改造,投入5016万元建了84口深水抗风浪塑胶环保网箱。大网箱1亩见方,面大水深,接近天然的养殖环境。“鱼游动的空间大,不仅不得病了,而且也减脂瘦身,肉质更鲜美。”宋向国说,“水也清了,感觉回到了20年前的水质。虽然网箱数少了,但是效益却提高了。”

  记者看到,十来口大网箱形成了一个工作区,饵料制作台上工人们正在忙碌。“以往需要7个人工,现在3个人就能管这么一大片,实现了集约化管理。”宋向国笑着说。

  从2018年7月至今,宁德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7.72亿元,清退及升级改造渔排142.23万口、贝藻类54.15万亩,清理海漂垃圾14万吨、泡沫浮球565万个。整治后,每亩网箱养殖产量较整治前增加了8000多公斤,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整治前增长17.35%。

  陆海统筹

  以往“净海”,由宁德渔业部门“一条线”推动;如今转变为省级渔业部门指导、地方政府带动各部门“一张网”统筹推进跨海域联合整治。

  随着渔排转型升级,渔业生产垃圾排放量有效减少。但“陆域面源管控+海域养殖清理”,才能全面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宁德的目标是打造“源头减量—海上清理—堆场转运—岸上处置”全链条海漂垃圾治理机制。

  如何将海域、岸滩垃圾清理上岸,进行科学分类和有效处置?宁德全市以建设岸上垃圾中转点为抓手,将海漂垃圾处置融入“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体系。

  那么如何实现政府有效监管?福鼎沿海镇村进行网格化管理,将辖区岸段和海域进行分段、分片,每个村安排一名网格员开展沿岸垃圾常态化巡查。市级也组建了一支16人的队伍开展常态化巡查清理。霞浦则是高科技上场,垃圾从哪来到哪去全都盯得紧。

  群众自治也成为宁德海漂垃圾治理中的一道风景。福鼎佳阳乡在海上渔排放置“海上垃圾桶”,聘请海上保洁员定期清运,保障渔排生活生产垃圾不入海;霞浦溪南镇养殖户创新思路,在航道两侧设置围栏式悬浮垃圾收储平台,每日定时收集垃圾上岸处置……

  一个“生态共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正在为海漂垃圾协同治理破题。(记者 张颖 陈旻)

(责编:陈楚楚、陈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