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两化”看厦门】开启“住有所居”幸福密码

学党史办实事“急难愁盼”率先行——厦门“我为群众办实事”大型蹲点式集中采访活动,首站走进该市老旧小区和保障房小区

2021年06月15日14:07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从“你一间,我一间,筒子楼里冒黑烟”,到“小高层,电梯房,城乡广厦千万间”……随着厦门市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市场更加规范、保障更加到位,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由1980年的6.95平方米提高到2019年的30.32平方米,“住有所居”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美好愿望,而已成为更多市民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厦门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市场更加规范、保障更加到位。图为翔安区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黄嵘摄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如今在厦门,如何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让他们不仅“有得住”,更“住得好”?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住房需求,如何一一实现精准保障?带着这些问题,6月7日,学党史办实事“急难愁盼”率先行——厦门“我为群众办实事”大型蹲点式集中采访活动启动,第一站走进该市的老旧小区、保障房小区,聚焦“住”的主题,深入挖掘“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创新举措和进展成效。

30岁老旧小区“逆生长”” 居民家园更宜居

思明区槟榔社区小区改造后,居民通过人脸识别进出楼道。黄嵘摄

走进思明区槟榔社区安平里小区,昔日破旧不堪的狭窄通道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重新铺设、拓宽的路面,还增设无障碍通道、石板凳和鹅卵石过道。在这里,有居民休闲娱乐的小公园,有孩子们阅读交流的共享书屋,连垃圾分类投放点也华丽变身。

老居民们还迎来厦门第一个与部门联网的老旧小区人脸识别系统。70多岁的独居老人沈先生三天没出门,识别系统就将此作为异常信息推送至辖区派出所,社区工作人员和民警第一时间上门查看。了解到沈先生是因为痛风发作才不方便出门,身体无其他大碍时,大家这才放下心来。这场虚惊,让居民切身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安全感。

“感谢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才让这个已经30多年的老小区焕发新风采。”安平里小区居民蔡文文表示,以前这里道路窄、停车难,小区没有封闭管理,不安全;遇到连续下雨,化粪池就堵塞、臭气熏天。改造后,小区一改以往杂乱无章的旧貌,还腾挪出供老人小孩活动的公共空间。

在离安平里小区几百米距离的槟榔东里,热火朝天的改造工作正在进行中,工人们正在对小区道路、楼房外立面等进行改造施工。由于建成年代久远,小区的地下管网大部分老化、淤堵,电网裸露在空中形成隐患不小的“蜘蛛网”。不过,在本月底前,这些市政配套设施就将全部改造,得到全面提升。

“老旧小区改造,首先要以为民惠民为出发点,重在补齐民生短板,小区缺什么就补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以人为本,精准适用,根据社区实际,侧重解决群众特别关注的问题。”厦门市建设局副局长叶文语介绍,自2017年住建部将厦门列为首批15个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之一,厦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逐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项目组织、群众参与、资金筹集、长效管理”四大创新机制,并多次被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其他城市推广。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厦门市建设局坚持学史力行,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集体座谈、民意调查等方式,找准查实基层和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将老旧小区改造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项目之一。

截至目前,厦门累计完成506个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居民6.34万户,房屋1922栋,建筑面积约475.9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4.58亿元。作为厦门市建设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今年该市计划完成2.5万户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计划完成投资3.1亿元,截至5月底,已完成投资额2.4亿元,超序时完成投资额。

不再为房租发愁 不同群体都能找到适合的房子

上周,来自河南的李学记和来自湖南的王锦标成为室友,他们搬进了位于思明区金榜南三里的租赁房内,这是由厦门市住房保障与房屋管理局向公交车驾驶员配租的。之前,他们一般选择租住在城中村的民房,不仅很不稳定,搬了好几次家,居住条件也不好,房租较为高昂。但现在,他们合租85平方米的两房两厅,租金按照市场评估租金的70%计收,每人每月仅需要付600元。说起新房,李学记连连竖起大拇指:“房子很温馨,还在岛内核心地段火车站附近,上下班特别方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护理科的护士肖胜兰刚刚结束在上海的培训,正式来到厦门工作。本来很担心住房问题的她,惊喜地发现厦门面向无住房职工配租公共租赁房,由企业统一申请。于是,她通过程序申请住进了公共租赁房围里公寓,与同事合租了一间格局像学生寝室的三人间。平均下来,每人每月仅需要付300元左右的房租,对于像肖胜兰这样的新厦门人来说,减轻了许多经济负担。

让李学记、王锦标、肖胜兰受益的,正是厦门多层次立体式的住房保障体系,多样的住房保障产品,让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能一一实现精准保障。

截至目前,厦门全市累计分配各类保障性住房、人才住房约9.53万套(间),其中保障性租赁房配租约3.74万套,保障性商品房等销售型房源配售约2.14万套,市区两级公共租赁住房等配租约3.65万套(间),保障人数超过21万人。

厦门市住房保障与房屋管理局副局长陈江生介绍,近段时间,该局还将持续扩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新就业大学生、青年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群等新市民的住房困难问题,并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全面构建“稳租期、稳租金”的住房租赁市场,目前已筹集各类租赁住房3万多套,年底前可建成投用,预计可满足8万人租住需求。李学记、王锦标所租住的,就是首批定向配租给公交驾驶员、环卫工人等五类人群的房源,共计1013套,预计将于7月底全面完成配租入住。

住进地铁社区 生活教育设施一应俱全

居民在翔安区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健身。黄嵘摄

上个月,郭志金一家五口住进了翔安区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一期的保障性商品房,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他的两个孩子正好可以到社区周边的幼儿园、小学上学。他的妻子在岛内上班,社区门口就有公交可以进岛,待未来地铁开通,通勤就将更方便了。

来自湖北黄冈的郑泽源,在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工作满三年,拿到属于自己的2020年骨干人才批次保障性商品房,房子也在翔安区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一期。“环境好,离我公司坐车也就十几分钟,我的小孩今年就要上学了,社区周边的幼儿园、小学都是步行5分钟就可到达。”郑泽源激动地说,“厦门的人才住房政策对‘新厦门人’特别眷顾,让我们更安心留下来。”

2017年,厦门推出“地铁站点+保障性住房”,在岛外翔安、同安、海沧三区各选址一处建地铁社区。虽然均规划在岛外,但它们的最大优点就是交通便利。为了让地铁社区能够配套齐全、惠及更多老百姓,在项目策划前期,教育、医疗、餐饮、购物、娱乐等方便市民生活的配套就与住宅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分期分步实施。

目前,三个保障房地铁社区一期工程均已投用,二期、三期正逐步推进中。此外,除了地铁社区外,厦门还有十多个在建的保障房项目,将陆续在两到三年建成。待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源源不断为市民群众提供保障房,解决住房问题。

“去年,我们全面完成开工建设10万套保障性住房目标。”厦门市建设局副局长叶文语说,未来,厦门保障房建设还将快马加鞭,并纳入厦门市建设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任务清单中。今年,该市计划推进各类保障性住房竣工1万套,截至5月底,已完成建设保障性住房3103套。(袁舒琪 )

(责编:陈蓝燕、钟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