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福建频道

厦门市翔安区检察院:红色根脉永传承 检察为民显担当

2021年07月21日19:48 |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小字号

一直以来,红色基因融入厦门市翔安区检察院的发展脉络之中,一代代翔安检察人以赤忱之心守护着这方热土。

走进新时代,翔安区检察院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进一步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质量检察履职为翔安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筑牢思想根基,打造学习型检察院

学习百年党史,筑牢信仰根基。今年以来,翔安区检察院在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过程中不断深化政治理论学习,坚持院领导班子带头学,以党支部会议、中心组学习等形式,围绕“一条主线四个专题”,结合本职工作进行专题研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聚焦各环节任务,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各党支部的学习进度、内容、方法,细化方案措施,引导全院干警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见行见效,打造学习型检察院。

革命文物蕴藏着“党史密码”,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财富。保护革命文物,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9月,翔安区检察院便成立了文物保护调查小组,由检察长作为承办人,检察官历时3个多月、50余次走访摸排。

走访过程中,检察干警们发现,部分革命文物存在墙体粉层空鼓、剥落,门窗、雕花件残破缺失,外墙、保护标志遭受不同程度的划伤、涂污等现状,周围还出现未经批准挖掘作业、搭建铁皮屋等违建行为,有些文物缺乏日常巡查监管。

充分调查取证后,去年12月1日,翔安区检察院向有关责任单位送达厦门市首份文物保护方面的检察建议。经过多部门通力协作,建议内容正变为现实:中共同安县委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的涂污、损坏处,如今均已修复;翔安区文物巡查保护长效机制,已具备基本雏形……文物古迹正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创新为民举措,打造亲民型检察院

学以致用,以干促学。今年以来,翔安区检察院将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实际行动,以“便民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成并立项4个重点改革创新项目,完善为民举措,打造亲民型检察院。

村民不懂法、不识字,产生矛盾纠纷需要维权,该去哪里寻求法律援助?遇到涉检问题又该如何正确表达诉求……针对村民的困惑,6月3日,翔安区检察院在翔安区金海街道后村社区设立“社区检察工作室”,对社区检察工作进一步规范、提升和优化。

早在2012年,翔安区检察院便在新店镇后村社区挂牌设立福建省首个“社区检察官室”。如今,“社区检察官室”升级为“社区检察工作室”,推出“法律咨询、申诉控告、矛盾化解”三项机制,让检力下沉,更好地运用法治力量助力社区治理,促进检察环节诉源治理。“家门口的检察院”让后村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有效解决各种法律问题。

“社区检察工作室”的全新升级,是翔安区检察院努力打造亲民型检察院的一次生动实践。近年来,翔安区检察院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勇于推陈出新,将“初心、匠心、恒心、亲心”融入各项检察业务,着重研究检察职能与群众司法需求的契合点,破解群众检察需求的痛点难点问题;通过探索建立公益诉讼举报奖励制度、建立案件程序性信息短信告知犯罪嫌疑人家属机制、开通控申微信小程序、打造司法救助“翔检模式”等,推出一系列便民为民举措,让群众享受更加优质、高效、贴心、实在的检察服务。

6月7日至11日,翔安区检察院还开展“检察听证:让公平正义看得见”第二届新时代检察宣传周活动,通过组织公开听证、举办检察开放日、开展“普法集市”等活动,打通送法进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检察听证是提升检察工作公信力、增强检察机关办案透明度的重要途径。今年年初,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案时,了解到年仅20岁的受害人身受重伤且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翔安区检察院主动联系法律援助中心为其提供帮助,并紧急启动司法救助程序,同时,邀请福建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侦查机关办案人员参加司法救助检察听证会,这也是翔安区检察院开展的首次司法救助检察听证会。

听证会中,承办检察官向听证员公开案情及救助标准,听证员围绕是否进行司法救助及拟救助金额是否合理进行评议,充分体现了检察机关以人为本、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理念,让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办案过程看得见、听得见、能评价。最终,翔安区检察院为受害人发放8万元的司法救助金。

近年来,翔安区检察院始终把检察听证作为提升司法透明度、赢得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抓手,真抓实干、常抓长推,2020年来,共针对拟不起诉、公益诉讼、司法救助等案件开展公开听证会13场,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责编:吴舟、钟巧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