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福建频道

泉州,有一群世界文化遗产守护者

2021年07月30日09:18 | 来源:福建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泉州,有一群世界文化遗产守护者

九日山,地处南安丰州镇,山上77处珍贵的宋元时期的“祈风石刻群”,是古丝路重要起航点的见证。张艺欣 摄

林荣宗带着游学的孩子,走过千年古桥——安平桥。

林荣宗指着安平桥水心亭边的清代石碑告诉记者,这个捐银修复石桥的人就是他的太爷爷。

2015年,胡家其在整理九日山资料。

九日山过去杂草丛生、污水横流、坟墓遍地,胡家其带人上山种树、修路、修桥,迁走漫山的坟头,每天起早摸黑修葺石刻。

晋江磁灶镇岭畔村,吴吉祥在亲手创建的村陶瓷展示馆里,为孩子们讲述磁灶制陶历史。

晋江市非遗代表项目磁灶陶瓷雕塑技艺传承人吴炳峰在指导孩子制作陶瓷泥塑。

粘良图在草庵摩尼教摩崖石刻前,展示附近村庄保留下的摩尼教手诀。

粘良图来到草庵堂,为拜访者讲述摩尼光佛的由来。

  编者按:泉州项目申遗成功的背后,是无数人的默默付出。在泉州,持之以恒的申遗工作使遗产保护深入人心,当地涌现了许多爱遗护遗热心人。从2015年起,记者走近这群普通的海丝文化守护者,尝试用镜头记录他们日常点滴瞬间。他们的故事是泉州海丝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缩影,也是后人继续前行的航标。

  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让这座拥有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的千年古城,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璀璨光彩。

  泉州是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这里的文物古迹、名人故居、遗闻轶事和民间传说从海港经江口平原,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

  在星罗棋布的海丝文化遗存背后,有一群普通的泉州人,他们或因为技艺相传或为了文化探究,而将人生中的数十年时光默默融入了海丝文化保护与推广之中。

  “这一天,我们盼了20年!”申遗成功的喜讯,让南安九日山祈风石刻的守护者胡家其倍感激动。九日山是泉州22处申遗点之一。早在1989年,胡家其放弃在厦门的高薪职位返回泉州,来到不足百米高的九日山,开始了守山之旅。为让这颗明珠再度闪耀,他忙于环境整治、石刻摒挡、讲解接待……每天起早摸黑,不敢懈怠。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莅临泉州,对九日山的摩崖石刻赞叹不已。

  位于晋江华表山麓的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世界仅存的摩尼教遗迹。对于它的研究,当地有一位老人颇为上心,他就是出生在晋江市金井镇的粘良图。1997年,47岁的粘良图作为特殊专业人才被借调到晋江市博物馆。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粘良图刻苦调研、上山下海、考古发掘,梳理晋江的文化历史脉络,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他撰写研究摩尼教的著作《晋江草庵研究》,荣获福建文物考古博物馆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安平桥又名五里桥,连接着晋江安海镇和南安水头镇,其独特的“睡木沉基”技术成就了这座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安海文化创意发展协会执行会长林荣宗对安平桥情有独钟,因为他的太爷爷在清末曾带头捐银修复安平桥。现在,林荣宗成了义务讲解员,空余时间,经常带着游学的孩子来走一走这千年古桥,为他们讲述安平桥和泉州历史典故。

  晋江市磁灶镇制陶历史已有1700多年,“磁灶”因此得名。作为磁灶制陶发源地之一的岭畔村,至今仍有熟悉传统手工制陶工艺的老师傅近百人,岭畔村村委会副主任吴吉祥的父亲——晋江市非遗代表项目磁灶陶瓷雕塑技艺传承人吴炳峰,就是其中的代表。为保护、传承磁灶传统手工陶艺,吴吉祥创建了村陶瓷展示馆,还开设陶艺体验基地、陶瓷文创工作室,请自己的父亲和村里其他德高望重的陶瓷匠人,一起到岭畔小学义务教学,推动传统陶艺进校园。

  申遗梦圆时刻,回望20年申遗之路,考古发掘、修缮保护、爱遗护遗,各方合力用心守护,终于让泉州这座底蕴深厚、温润的千年古城,惊艳世人!(记者 王毅 通讯员 林晓燕 陈鑫炜 黄瑜鹏 许晓城 文/图)

(责编:吴舟、陈蓝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