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福建频道

福建2020年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破2万亿元

2021年07月30日17:29 |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福州7月30日电 (刘卿)“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移到乡村振兴上。福建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推动政策落实、项目落地,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实现‘双过半’。”在29日召开的福建省“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上,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书荣如是说。

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陈永整摄

福建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福建已取得怎样的发展成效,将有哪些新突破?

黄书荣介绍,福建制定《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确保振兴后的乡村要“像乡村”“是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村建设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走出了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黄书荣说,福建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发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2020年全产业链总产值2.02万亿元。

福建加快农业三产融合发展,2021年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8亿元、比增4.8%,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974亿元、比增11%,农产品网络销售额234亿元、比增18%,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4000多家、上半年接待游客3000多万人次。

与此同时,福建省民政厅针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出台了15条具体措施,主要工作包括保持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推进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保障、提高农村“三留守”等特殊群体关爱保护力度、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等。

福建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丽华介绍,截至2021年6月底,福建共有低保对象52万人,同比增长8.6%;今年以来,福建共入户走访14.6万人,将2299名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500元和900元,提高至1800元和1400元,全省共有1.1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按散居孤儿保障标准纳入保障。

黄书荣进一步介绍,下一步,福建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包括推动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脱贫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此外,为“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资金上倾斜支持、做好挂钩帮扶连城工作、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宇介绍,资金倾斜支持方面,对老区苏区名镇名村列入省级扶持保护和改善提升名单的,多补助100万元;对苏区县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省级补助上浮20%;对原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列入省级村镇住宅小区建设试点的,前期设计经费及基础设施配套补助标准上浮10%;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镇村公厕新建改造方面,对老区苏区的补助资金均上浮20%。

福建的“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以宁德为例,就“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宁德践行“扶贫先扶志”“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理念,全面完成7.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45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退出,形成了扶贫开发的“宁德模式”。

数据显示,宁德贫困群众人均收入从2016年建档立卡初期的2738元增长到2020年的15573元,年均增幅41.5%;贫困村农业总产值从2016年初的60亿元增长到2020年118.74亿元,村财收入从2016年底的村均5.34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5.84万元,提高近3倍。

据介绍,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理念,宁德推动水产、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及乡村旅游等“8+1”特色产业发展。2020年,宁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4.14亿元,比2015年增长41.6%,年平均增长3.8%;“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700亿元,占比达94%,其中,大黄鱼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居全国首位。

在发展乡村建设的同时,宁德还留住“绿水青山”:重点流域优良水质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绿盈乡村”累计占比达71.5%,森林覆盖率达68.65%,位居福建沿海城市首位。

此外,宁德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所有县均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于福建省前列,“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成为历史。

宁德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黄国璋表示,宁德将继续念好新时代的“山海田经”,走好产业增收致富之路;扎牢防止返贫底线,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风险;创新优秀人才下沉乡村一线机制,走好“党建引领”之路。

(责编:陈楚楚、钟巧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