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福建频道

“中国河鲀第一村”养成记

苏海森
2021年11月04日09:39 |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小字号

福建漳浦县东坂村被誉为“中国河鲀第一村”。漳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60多岁的戴跃明皮肤黝黑,操着一口地道的闽南口音,笑的时候,一口常年被香烟熏黑的牙齿格外明显。

站在自家三层小洋楼前,谈及这几年的生活,戴跃明指着不远处靠海的方向,笑着说:“别人都打趣说我过着‘泛舟于江上’的生活。”

对戴跃明来说,“泛舟于江上”不假,只不过用“池”替代“江”更为准确,而这缘于一条鱼——河鲀。

东坂村河鲀养殖面积达到1万多亩,年产量1千多吨。漳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戴跃明是福建省漳浦县佛昙镇东坂村人。这里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由于海、淡水资源丰富,水产养殖一直是其重要产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河鲀养殖。据统计,目前,东坂村河鲀养殖面积达到1万多亩,年产量1千多吨,每年能创收超过1亿元,是全国最大的河鲀养殖基地,素有“中国河鲀第一村”美誉。

东坂村成片养殖池。漳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作为村里的养殖大户,戴跃明每天驾着小船,绕着他家靠海的60多亩河鲀养殖池来回折返好几趟,抛洒鱼食、查看生长情况。“扣去成本,一亩年收入3000多元,优产的话会更多,一年下来有近20万元。”戴跃明算了一笔账,称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如今的“中国河鲀第一村”,曾经只是个不知名的“小虾村”。早年,东坂村主要以对虾养殖为主,将河鲀与虾混养主要是因为“鲶鱼效应”能够刺激虾生长。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遇市场虾价走低,东坂村的水产经济遭到冲击。

在东坂村,养殖户向池里投食。谢贵明摄

遭受冲击后,一些敢于“吃螃蟹”的村民率先从河鲀身上发现了潜能。经过长达数年的水产养殖摸索之路,东坂村逐步建立起河鲀、对虾、花蛤混养的立体生态养殖体系,一口池有了三个商机,河鲀从“陪跑”转为“主角”,鱼苗成活率也翻了一番,每亩养殖池增收2000元,最多时甚至5000元。

河鲀销量能否与高产量相匹配?在东坂村,村民完全不用为销路发愁。“我们村的河鲀品牌打响后,还没上市时,预订者就络绎不绝。”东坂村党支部书记戴庆阳介绍,每年产自东坂村的大量河鲀被销往全国各地。

在东坂村一家水产加工厂,工人在宰杀河鲀。张启智摄

东坂村河鲀养殖还刺激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据戴庆阳介绍,早在2013年,在江苏的他无意中发现了巨大的河鲀餐饮消费市场,于是心生在东坂村开设河鲀主题餐馆的念想。为此,他从江苏请来专业老师,带领一些村民学习河鲀控毒烹调技术,并取得河鲀烹调资格证。经过几年的推广,东坂村的河鲀主题餐馆知名度越来越高,店里常有从一线城市甚至国外慕名而来的食客,有时的假日旺季每天接待顾客达几百人。

在东坂村一家河鲀主题餐厅,店主展示鲜活的河鲀。漳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如今,在东坂村有一条数百米的“河鲀美食一条街”,街上有20多家河鲀餐馆供食客选择,各家掌勺都经过严格培训,持证上岗,保证让食客品尝到美味又安全的河鲀美食。

依托不断壮大的河鲀产业,通过创办河鲀加工厂、举办河鲀文化节,如今,东坂村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河鲀产业“产、供、销、游”一体的产业链,产业规模达到8亿元。

在东坂村一家水产加工厂,工人展示加工后的河鲀。谢贵明摄

“不少年轻人看到家乡发展得好,都回乡开起了餐饮店、民宿。别村都是人口外流,我们村的人口不减反增。”戴庆阳表示,未来,东坂村还将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计划打造一个产业园,整合垂钓体验、餐饮、民宿、周边游等项目吸引外资,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实现产业新突破。

如今,走进东坂村,随处可见河鲀元素壁画、雕塑,村民们亲切地把它称为“致富鱼”。

(责编:陈蓝燕、张子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