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厦门经济特区“共成长” 中外代表深情表白分享独家记忆

2021年网络全媒体厦门行活动14日晚举行“筼筜夜话”。主办方供图
人民网厦门12月16日电 (吕春荣)企业家深情聊起与特区“牵手”的往事、“大国工匠”哽咽说起与特区共同成长的故事、外国友人畅谈扎根厦门融入厦门的新事……日前,一场有温度、有高度的“筼筜夜话”在厦门展开。
14日晚,“扬帆正当时厦门再出发——2021年网络全媒体厦门行”举行“筼筜夜话”,邀请在厦工作生活的中外人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媒体代表,分享了他们与厦门经济特区“共成长”的故事。
在厦门学习、工作几十年,“大爱”是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姚玉萍对厦门这座城市“贴”的标签。姚玉萍分享了两个记忆深刻的小故事。一个是台风“莫兰蒂”期间,一对母子为抗击台风的武警官兵送去装着红鸡蛋的福袋;一个是公交车上,一位陌生乘客用手机灯光为写作业的小学生照明。她说,这是一个处处充满爱的城市,不经意间,一个小小的细节、一个平凡的动作,就让人很温暖,很感动。
“开放”是姚玉萍感触深刻的另一个关键词。她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厦航所担负的从国外入境航班的班次名列全国第三大口岸城市,仅从这个数据,就说明厦门是一个开放的城市。
“厦门,来了就不想走。”这是创业人士巨浪对厦门的印象。谈及和厦门的缘分,巨浪回忆道,2017年他到厦门投资制作胡里山炮台数字化旅游演出项目,随后他做了一个决定:离开北京,来厦门闯出一片天。“我一开始并不是从事自媒体行业,后来决定投身自媒体及电商领域创业,就是看中厦门的自媒体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巨浪说。
“厦门是一座不见外的城市。”外国友人潘淑娜如是说。来自捷克、2015年到厦门大学读书的潘淑娜,在其3年大学学习中,因为参与志愿服务,近距离耳濡目染厦门人温暖、热诚、友好等性格,爱上了这座“待人很温暖,愿意接纳从外面来到这座城市的人,对外国人也不见外”的城市。
2018年,她来到厦门官任国际社区担任志愿者,为外籍人士提供志愿翻译等帮助,当上了社区境外主任助理,如今已是厦门市外国人才服务站顾问的她,致力为厦门“代言”,更努力为这座城市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在厦门贡献光热25年,全国人大代表,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冯鸿昌对这座城市,一直感恩在心。从一名来自山村的工人成长为社会公认的“大国工匠”,说起自己的经历,冯鸿昌不禁哽咽,“我来自漳州南靖,1997年到厦门,在这里度过了我最青春的年华,我感受着厦门经济特区与时俱进的态度,感恩着身边同事对我的关爱包容。”
包容,让厦门的“国际化”元素越来越多。在特步集团总裁丁水波眼里,特区给他感触最深的关键词是“国际化”。成立于泉州的特步集团,于2009年前来厦门设立总部。厦门的国际化发展,助力特步吸引大量北上广深和海外人才聚拢,实现跨越式发展。“来厦门的这些年,感觉非常好。”他深情地说,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应该放眼全球,厦门未来将成为一个更加国际化的都市。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