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厦门
这是2020年9月1日拍摄的福建省厦门市演武大桥沿线及鼓浪屿一带城市海滨风光(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有人说,
他们印象中的厦门,
是博饼时超大的状元碗,
是饭桌上少不了的“酱油水”,
气定神闲,包容温和。
也有人说,
他们眼中的厦门,
是碧海蓝天下的沙滩和旅人,
是街边不期而遇的三角梅和凤凰花,
宁静温馨,感性温存。
还有人说,
他们心里的厦门,
是迎来送往的轮渡和大桥,
是生生不息的鼓浪屿潮涌,
临海听风,气象万千。
这是10月6日拍摄的厦门鼓浪屿景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也许,
在一千人的眼中,
这座城有着一千种模样。
只因这千面之城,
并不墨守成规。
以改革为使命,
以开放为动力,
于风云际会中紧抓机遇,
在时代变迁时勇担重任。
这,就是厦门。
(一)
2020年9月9日,在厦门筼筜湖西堤闸口附近,一群鹭鸟在觅食。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厦门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出海口,
古称“下门”,别名”鹭岛”。
在中国,以动物为别名的城市不多,
被称作“鹭岛”的厦门便是其一。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
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
厦门因此得名“鹭岛”。
也有考证认为,
“鹭岛”是因厦门岛屿酷似展翅的飞鸟而来。
但不管出自何处,
“鹭岛”赋予了厦门这座城市诸多浪漫色彩。
拼接照片丨上图:在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上拍摄的鼓浪屿景观(2017年7月11日,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下图:福建省厦门市远眺(1986年1月23日发,新华社记者 李基禄 摄)
厦门很新,
设市不过80余年;
厦门也很老,
在时间长河中跌宕变幻。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始自唐朝中期,
至今已有千余年。
(二)
这是2020年9月1日拍摄的福建省厦门市筼筜湖及白鹭洲公园一带城市景观(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厦门拥有着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气温常年10℃以上。
本地人常自嘲,
这里只有冬夏两季,
冷不丁地冷一下,
然后就又欢脱地,
热~~~热~~~热~~~
温暖湿热的气候,
使这里的饮食清淡。
烧肉粽、土笋冻、
蚵仔煎、面线糊、
海蛎粥、五香条
……
厦门沙茶面。
厦门人的小吃少有辛辣,
沙茶面却是异类。
它是中华传统面食与南洋香料的“混血儿”,
羹汤浓稠、热辣色艳,
又清新爽口、甜而不腻。
恰如这座城市。
如果硬要用一款食物来标记厦门,
恐怕没有比沙茶面更合适的存在,
它是闽南先人筚路蓝缕,
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
(三)
厦门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
地壳运动,海水进退,沧海桑田,
厦门及周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岛屿。
但海岛地形带来的是缺水、土地贫瘠等问题,
农民在地里艰难刨食。
2020年9月3日,风筝冲浪爱好者在厦门海滨玩风筝冲浪。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有山吃山,有海吃海。
漫长的海岸线和天然的良港,
不仅带来了大量的渔获,
也滋养造就了这里的海洋文化,
使这里的先民富有开拓精神。
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东渡港区,一艘货轮向码头靠拢(2017年8月2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大航海时代,
乘着季风与洋流之便,
欧洲人远渡重洋,
闽南人也在下南洋谋生的路上,
厦门因此成为了华侨出海的集散地。
朱慧宁是一名来自台北的“80后”。因看好大陆网红经济的发展前景,2016年,她第二次来到大陆,在厦门成为一名网红经济创业者,如今已拥有20万粉丝。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作为中国著名的侨乡,
这里有众多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及港澳台同胞。
在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下,
海外谋生的先民大多选择叶落归根,
多元的侨文化回流汇聚,
又使这里兼收并蓄,
塑造了爱国爱乡、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的家国情怀。
(四)
在厦门城市发展脉络上,
有两个时间点值得铭记。
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
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晚清封闭的国门。
一纸《南京条约》,
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次设立经济特区,
厦门和深圳、珠海、汕头,
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拼接照片:厦门鼓浪屿田尾海滨不同时期同一角度新旧对比照。新华网发(薛世杰供图)
百余年间,
从被动开放到主动融入,
厦门的姿态更显从容自信。
这背后,
是中国从陆地走向海洋,
从积贫积弱到大国崛起的时代缩影。
(五)
这是2016年4月13日使用无人机拍摄的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1981年10月15日,
湖里出口加工区丘陵上的一声炮响,
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
四十年来,
从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
到开展自贸片区改革试验,
每一次重要创新探索,
厦门都是试水者。
从全省第一高楼的“国贸大厦”到两岸金融中心首个启动项目,象征开放之门的“国贸中心”,国贸控股集团与厦门特区共成长。新华网 发(国贸控股集团供图)
一批敢拼爱赢的企业,
从鹭江之畔逐步发展壮大走向世界。
国贸控股集团从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起步,
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引领多个鹭岛之先,
连续5年上榜世界500强企业,
并于今年跻身世界200强。
厦门火炬高新区实施“一区多园”跨岛发展战略。图为厦门火炬高新区火炬广场。新华网发(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厦门火炬高新区,
从不到1平方公里的“试验田”起步,
发展为“一区九园”,
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不断萌芽。
科技创新已成为这座城市经济发展核心动力,
一批优秀互联网企业在这里聚集,
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产业突飞猛进。
厦门火炬高新区实施
“
一区多园
”
跨岛发展战略。图为厦门创新创业园一角。新华网发(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40年来,
厦门以占全省1.4%的土地面积,
创造出全省14.5%的
GDP
和
26.2%
的财政收入,
以及近50%的外贸进出口额。
2020年厦门
GDP
达
6384
.02
亿元,
财政总收入达1351
.
29
亿元,
人均GDP突破
2
万美元,
达到国际通用的发达经济体“门槛”。
(六)
这是2020年9月2日拍摄的厦门园博园风光。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这是2020年9月2日拍摄的厦门园博园景观(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城中有山,山中有城。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
共同构建出一座简约、精致、秀美的城市。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
300米见绿,
500
米见园,
山水环绕,碧海相连,
成就了厦门文艺清新的城市底色。
位于厦门市中心的城市湿地公园筼筜湖,被誉为“城市会客厅”(2020年9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待到入夏,
凤凰花开娇艳似火,
三角梅如飞虹点缀,
这些涌动着的生机,
成就了照片中的风景。
这是厦门演武大桥沿线及鼓浪屿一带城市海滨风光(拼接照片,2017年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最靓的,
其实还是那抹“蓝”。
蔚蓝色的大海,
深蓝色的苍穹,
成为朋友圈中的“常客”。
厦门筼筜湖。新华网发(福建省水利厅供图)
良好的生态,来自治理。
曾经筼筜湖因为“臭”,
是厦门的一块心病。
投入重金启动综合治理工程,
形成完善的截污体系,
种植数以万株的红树林,
重新构建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系统,
这是一池湖水换新颜的奥秘。
(七)
都说厦门很小很精致,
但这座外来人口2倍于本地人的移民城市,
却承载着世界大梦想。
这是9月8日拍摄的第二十一届投洽会展馆。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20多年前,
一场闽南区域性会议不断演化,
催生了“9·8”投洽会这个享誉国际的资本舞台,
成长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投资盛会。
这是在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上拍摄的鼓浪屿景观(2017年7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2017年,
鼓浪屿申遗成功,
让这座充满人文主义情怀的岛屿焕发活力,
彰显了厦门着力打造的全球共享理念。
2018年,
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
把这座开拓进取、敢拼会赢的城市,
推向了当今世界大舞台的最前沿。
“向海而生、因海而市”,
“海丝”和“陆丝”在这里无缝接轨,
两岸融合在这里不断深化。
广阔的胸襟,宏大的气魄,
让这个曾经偏僻的海防小城,
在四十年特区建设中破浪前行,
成为窥见中国城市蝶变的一道切口。
这是2020年9月2日拍摄的厦门集美新城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八)
这是2020年9月3日拍摄的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和演武大桥夜景(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也是厦门特区建设40周年。
在岁末年初之际,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
34
届中国金鸡百花奖
在厦门举行。
一场星光熠熠的文化盛宴,
让厦门的2021年更加璀璨生辉。
2019年11月19日,金鸡雕塑在第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雕塑揭幕仪式上亮相。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
这就是厦门,
一座既海纳百川又坚守特质的城市,
一座东西方文明交融共生的城市,
一座既安逸温馨又追逐梦想的城市。(新华网 刘默涵 袁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