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福建频道

泉州:不落一人、配送到家  政府办起“菜市场”“小超市”织密保供网

吕春荣 刘晓宇 陈蓝燕
2022年04月20日09:44 |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小字号

疫情下的泉州,物资保供至关重要。878万人生活物资保障工作,是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基础和关键。

这座城市动员各方力量,加大货源组织力度,创新保障方式,落细配送体系,努力拎好城市“米篮子”“菜篮子”。

保障不落一人:“兜”住困难群众

志愿者为村里老人送去生活物资。泉州市商务局供图

3月29日晚上7时,一辆载着100份生活物资的公交车驶进了泉州霞淮封控社区里。“太感谢了,社区里的困难户不少,感谢你们雪中送炭。”对接该社区的泉州市民宗局工作人员小郭说。

当晚10时,4辆公交车陆续为城中村社区送达800份生活物资。泉州市商务局局长张小红介绍,这批免费生活物资共计2900份,将分发给泉州中心市区29个城中村社区的困难户。

此轮疫情发生以来,泉州保供工作在为居民完成刚需物资配送的同时,也将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向低保家庭、独居老人、残疾人、孤儿等困难群众。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关注好困难群众。”福建省委常委、泉州市委书记刘建洋一再强调,保障群众吃饭是大事,要统筹调度人力物力,加大市场保供稳价力度,特别是做好困难群众生活保障。

为解决困难群众买菜难题,泉州启动“流动爱心菜吧”免费配送工作。从分拣、装车、运输到派送,志愿者们每天上演全城“爱的接力”,把“爱心菜”送至困难家庭。

目前,泉州免费向城中村等困难家庭送出米、油、菜、面包及冷冻食品等“爱心套餐”超2.6万份,驻市工信局纪检监察组参与了物资配送监督。

泉州市副市长汪志红表示,非常时期,要切实解决各类困难群众面临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兜牢疫情大考下的民生保障底线。

打通最后一米:办起农贸市场、平价超市

疫情停运的公交车变身“流动市场运输车”。泉州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3月31日上午,泉州市抗疫流动农贸市场运送第一批3000多公斤蔬菜,来到位于丰泽区东凤社区的湖心苑小区。这批蔬菜由该小区工作人员和热心业主分发到每户居民的手中,打通小区配送的“最后一米”。

据悉,疫情期间,泉州市丰泽区、晋江市全域管控,农贸市场关闭,商超从业人员上岗率不足3成、外卖小哥从6000人降为200人,传统线上商业渠道和配送模式受阻。

“通过开设流动农贸市场,回归线下采购模式,点对点供应到封控区社区、村口,消除线上抢不到单、买不到菜的恐慌。”泉州市市场监管局局长李德雄介绍。

为确保物资供应到位,泉州市将批发市场、食品企业与社区建立供需直接对接机制,变社区、村部为农贸市场(小卖部)、志愿者为快递员,减少中间环节,让蔬菜等副食品采购更安心、稳定。流动农贸市场上线以来,已累计为55个社区配送蔬菜61.63万斤、畜禽肉10.39万斤、鸡蛋8.28万斤、大米6.91万斤、食用油2.61万斤。

与此同时,泉州市商务局与交发集团联合组建由200多辆公交车、微公交、小白电瓶车等组成的应急保供车队,让“生活必需品从批发市场坐上公交车”直达社区、村口,成为生活物资运输主动脉,疫情期间累计为271个社区和单位配送物资16.88万件、约4200吨。

在本轮疫情攻坚战后期,基本解决了市民的“菜篮子”需求后,泉州又启动了“流动平价超市”,将小卖部搬到小区门口,为群众提供纸制品、卫生用品、洗漱用品等日用消费品,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据统计,“流动平价超市”日均下单量超过3000单。

运行一套模式:供需两端齐发力

下沉干部在搬运抗疫“爱心菜吧”物资。泉州市商务局供图

“下窗119号,瘦肉1份、地瓜1份、莴笋1份、红萝卜1份、白萝卜1份”“下窗新村15号,鸡翅根1份、土豆1份、番茄1份、红萝卜1份、苹果1份”……3月23日,泉州洛江区万安街道琯头社区下窗小组生活群内,新一轮采购接龙又开始了。

居民在微信群下单的货品,由洛江区大润发、和润家接单并分拣,第二天配送到社区,最后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达居民家门口。

据了解,因疫情防控原因,批发市场、商超等人手紧张,无法按居民所需份数分拣配送。张小红介绍,为尽可能释放运力,泉州市全力推广采取集采集送模式,直通配送未梢。

首先,批发市场实行“麻袋式”售卖。推行社区定单、团体定购、麻袋式售卖等直销模式,由批发市场整麻袋、整箱、整箩筐配送至社区、村部,减少保供企业的配货压力。

其次,物品配送分三级管理,先送到社区门口,再由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到住户家门口,最后通知住户自主领取,每个环节人员互不接触。

琯头社区志愿者郭凯兵介绍,“每天都有50多份物资配送到琯头社区门口。我们根据信息送到居民家门口,再通过电话、微信等联系居民在自家门口拿取物资,全程无接触。”半个多小时所有订单可全部配送完毕。

随着一系列措施落地实施,泉州民生物资配送从“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到“最后一米”,确保老百姓“买得到”“拿得到”生活物资。

(责编:陈蓝燕、张子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