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 厦门每年7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保障民生
人民网福州5月12日电 (林盈)十年间,全市GDP从2922亿元增加到7034亿元;常住人口人均GDP从7.73万元增加到13.45万元;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1.1岁;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12日下午,在福建省“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厦门市通报了这样一份“民生成绩单”。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陈永整摄
“社会事业高标准,民生保障高水平,市民生活高质量,城市文明高素质。”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用四个“高”概括了厦门市民生情况的特点。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就业、住房、生态、文化等诸多领域,持续增进的民生福祉背后,是每年70%以上的财政支出,也是厦门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的决心与现实实践。
回顾十年发展历程,厦门的民生建设有何经验?
作为“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为守好生态的金招牌,厦门从建章立制、污染治理、修复保护、监督管理四个方面着手发力。在全国最早推出地方生态立法、垃圾分类立法,至今颁布50多个生态地方性法规规章;高标准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污水日处理能力超190万吨;累计修复岸线30公里、沙滩130万平方米,社区公园500米以内全覆盖……一任接着一任干,这才有了“生态美”这张厦门的烫金名片。
教育是国之大计,事关千家万户。向着“有学上”“上好学”的目标,2012年以来,厦门市连续实施两轮“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新、改、扩建一批学校和幼儿园,全市共新建成425个中小幼项目,新增学位30.49万个。2014年开始,凡是取得居住证,并连续在所在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都可适用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制度。据统计,近5年,全市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保持在70%左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比例约92%。
在医疗方面,厦门市着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等群众就医问题,并努力争取“看好病”“少看病”。近年来,建成投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弘爱医院、心血管病医院等一批高水平三级医院,新建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24个,持续打造市民“15分钟健康圈”。探索推行无陪护服务,以解除重患家属“帮不了、耗不起”的困扰。建立大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组成的“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构建居民健康管理体系,在2021年实现居民在基层首诊意愿达92.83%。
实施防病策略,厦门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危人群肺功能筛查、40岁以上重点人群大肠癌免费筛查,为在校女生免费接种Ⅱ价宫颈癌疫苗,妇女“两癌”筛查率98.9%。
在住房保障方面,作为全国最早提出“社会保障性住房”概念、最早出台住房保障地方性法规的城市,厦门不断在探索中形成符合厦门实际、分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3万套(间)、约占同期住房供应总量的1/3,至2021年底累计配租配售各类保障性住房11.09万套(间),保障人数超21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
据介绍,为兼顾低中高收入群体,满足长短期需求,厦门市分层施策、分类保障,租售并举推出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性商品房、人才住房等多种类型,延伸覆盖在厦无住房家庭、中等收入“夹心层”等更多群体,符合条件的在厦无住房家庭、高层次人才分别可按市场价4.5折购买保障性商品房、人才住房,新来厦就业创业大学生可享受保障性租赁住房“五年五折”,努力实现人人有房住。“十四五”期间,厦门计划新增保障性住房供应29万套,确保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市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