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福建频道

南平法院首批100名法律特派员出征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2022年05月13日15:51 |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小字号

科技特派员制度起源于南平,南平法院认真学习借鉴“科特派”制度,在浦城法院大胆探索试点的基础上,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法院实际,全面推行法律特派员制度,并将其作为进一步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制度。

为助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5月12日,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出征仪式,为全市法院首批100名法律特派员颁发证书并授旗。会上,宣布正式启动南平法院法律特派员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南平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陈茂和,市发改委副主任刘月明参加仪式并致辞。各基层人民法院以视频会议形式同步开展启动仪式。

法律特派员从优秀的法官、法官助理中选派,深入对接行会商会、工业平台、企业等开展特派服务工作,协助和指导企业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成为党的惠企政策的宣传队、法治精神的传播者、法律风险的防控员、依法治企的智囊团。

开展三年法律特派服务行动,是南平法院响应省委“三提三效”行动,打造法治强市和“便利南平”的重要路径。法律特派员制度的具体内容,可以用“5个5”来概括,具体如下:

遵循“五个坚持”基本原则

推行法律特派员制度,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要求遵循以下“五个坚持”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保障大局。坚持人民立场,提升服务质效。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解决问题。坚持联动协同,扩大社会效应。坚持长远发展,打造特色品牌。

明确“五个更加”行动目标

开展法律特派行动,是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势在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通过三年行动争取实现“五个更加”目标:服务对象更加广泛,法企联系更加紧密,依法治企更加完善,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干部队伍更加精专。切实为打造法治强市和“便利南平”,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营商环境贡献司法力量。

认清“五个结合”职能定位

根据中央、省、市和上级法院关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保护企业健康发展等相关政策规定,结合法院审判职能,明确了“五个结合”的职能定位,要求法律特派员做到:“线上+线下”结合,了解回应需求;“供给+需求”结合,提供定制服务;“诉讼+非诉”结合,推动纠纷化解;“理论+实践”结合,强化法治保障;“走出去+请进来”结合,提升普法效应。

熟悉“五种模式”服务标准

特派服务以“定向模式”为常态模式,由1名特派员对接服务1个行会、商会、平台或者若干个企业。同时,根据法律特派员职能定位,拓展了“揭榜模式”“团队模式”“会诊模式”“调研模式”等多向多样多元的服务模式,以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根据五种模式,全市将统筹组织法律特派员和其他干警,就一些企业法律问题征集答案,或通过组建专业团队、专家队伍,对一些疑难、复杂问题进行集体研究、调研,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针对性的法律服务。

把握“五个方面”工作要求

南平中院从队伍建设、责任落实、平台建设、联动协同、工作纪律“五个方面”强化高标严求,以整体提升三年行动实效。

加强特派队伍建设。建立法律特派员准入标准和选派机制,提升选派质量,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特派服务能力水平。落实“传帮带”和“跟班先进找差距”等活动,让青年干警在法律特派实践中学习锻炼、成长成才。

严格特派责任落实。要求走访对象为行会商会、工业平台的,每季度走访不少于3次,每次走访其覆盖的企业不少于3家;服务对象为企业的,每季度走访一家企业不少于3次,并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提供常态服务。同时,要建立走访服务工作档案,督促法律特派员积极履职。

加快特派平台建设。开发集法律政策宣传、意见建议征集、法律需求对接、研究成果发布等为一体的南平法院“法企直通车”APP,动态收集市场主体司法需求,为法律特派员精准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

强化特派联动合力。组建法律特派员服务团队和专家库,加强与部门和协会的沟通协作,广泛发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人民调解员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行动,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法院牵头、部门协同、企业响应、各方参与、信息助力的法律特派服务联动联创大格局。

严肃特派工作纪律。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有关规定,恪守职业道德,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新时代政法干警“十个严禁”等铁规禁令和法律特派员“十不准”规定要求,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首批100名法律特派员全部是员额法官,业务素质、沟通协调和群众工作能力强。派驻的范围包括南平市辖区内13家工业平台,42个商会协会,覆盖1200余家企业,其中包含上市公司8家、国有企业14家、涉外资企业(含港澳台及合资)68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生态绿色企业482家。

根据行动计划,2023年、2024年南平法院将根据活动开展情况,进一步调整、充实优化特派队伍,逐步扩大服务对象范围,争取至2024年实现常态化辐射服务南平全市主要行业、产业80%的行会商会、所有工业平台以及2000家以上企业,涵盖南平全市主要支柱产业、特色行业及“七大工程”涉及的其他企业。(图文由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供)

(责编:江苇杭、张子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