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林改20年:用改革破解发展中的新难题

福建是林业大省,森林覆盖率长年位居全国第一。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广大林农却守着“金山银山”过着穷日子。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亲自推动实施了福建林权制度改革。走过20年,福建林改的现状如何?林农的生活怎么样?改革的核心问题——生态保护和林业发展的矛盾如何得到解决?改革深化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新的挑战?记者近日采访了福建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并到武平、永安和沙县等林业县实地探访。
产业化破解生态价值转化单一
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连日的雨水让眼前的山林越发苍翠。这个被誉为全国林改策源地的小村庄,如今房屋林立,道路宽敞。
捷文村新貌。王崟欣摄
今年47岁的村民谢荣春,一大早就上山去了。2015年,谢荣春从城里返乡,和不少村民一样,在自家林地里种上紫灵芝、草珊瑚、百香果等林下经济作物,还养了三十多箱蜜蜂。2021年,谢荣春一家净收入10万多元。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过去,林农靠砍树为生。久而久之,森林破坏严重。为了保护生态,调动林农积极性,20年前,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分山到户后,林农造林护林积极性高涨的同时,也逐渐开始思考,除了砍树,还有哪些更多样化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谢荣春等林农探索的林下经济是福建给出的答案之一。在武平县,富贵籽产业园、千亩灵芝基地、石燎阁养蜂基地、林下养殖象洞鸡,林间种植百香果等林下经济的产业链越拓越宽。在永安,当地调整林分结构,通过种植毛竹,缩短林业变现周期。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将“一根竹子吃干榨净”,形成竹工艺品、竹家具、竹板材、竹食品、竹炭等门类齐全的竹产品体系,实现了竹产业的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各种竹制品。王崟欣摄
竹产业、花卉苗木、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卖空气……近年来,福建不断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据统计,2021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02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全省56个集体林业重点县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其中涉林收入占比达26.3%。
金融思维破解林业融资难
上午十点,武平县林业产业服务中心已经排起了队。带着自己的身份证和林权证,黄耀辉来到办事窗口——登记信息、提交融资申请,还没走出办事大厅,黄耀辉就通过林权抵押的方式,免评估通过了一笔10万元的贷款申请。
林农一键提交融资申请,金融机构一键查征信信息,便可实现“当日申请、次日放款”,这是武平县推出的“天然林可免评估直接抵押贷款”的融资方式。
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展示的新旧版本林权证。王崟欣摄
林业生产经营,资金是前提。过去,林农抵押物不足,银行与林农间信息不对称,导致林农融资难,制约了林农生产经营积极性。在武平县,当地通过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天然林可免评估直接抵押贷款”等创新举措,为林业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2021年,当地又汇集10多家金融机构的50种专属金融产品,成立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进一步畅通了融资双方的对接渠道。截至今年5月底,武平县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已对接融资申请1232笔,累计放款19463.1万元。
丰富贷款品种,提高贷款额度,降低贷款成本,延长贷款时限,简化贷款流程……在福建,多地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2017年,针对小而散的林权,沙县在全国率先推出由村级合作社担保的免抵押信用贷款“福林贷”;三明市创新开展“林票制”改革试点,制发可流转、质押的林票,初步实现林业经营收益证券化。
林业经营周期长,如何有效构建风险屏障?省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福建各地已成立林权收储机构50家,累计担保金额超16亿元。此外,福建森林综合保险参保覆盖面保持超过90%,每1元保费对应保额619元,为全国最高。
规模化经营破解单家独户难
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内,成片的杉木漫向远方。细细看去,杉木间,还套种着闽楠、红豆杉等植株,这里是官庄林场内的一处大径材培育示范基地。林场负责人谢汝根告诉记者,眼前的林子虽已经过4次的抚育间伐,目前剩下的蓄积量每亩仍然超过40立方米,远高于林农自己经营林子每亩6-8立方米的平均产出。
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大径材培育示范基地。王崟欣摄
“林场相当于林业发展的试验田。我们除了自有林场,还通过与林农合作,帮林农管理经营领地,通过科学管理提升产能。林农只要提供林地,就能坐享分红。”谢汝根介绍。
林改分山到户后,单家独户规模小、林地状况分散化,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林农投资积极性。在沙县,这一现象尤其明显,大量农民外出做小吃,林地失管严重。此外,不少林业经营主体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问题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沙县鼓励乡镇、村集体、村民小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与国有林场合作,依托国有林场的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在全省首创“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盈、收益共享”的林业“四共一体”合作模式。
谢汝根介绍,通过以场带村联户,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实现了林业规模化、集约化、实现高效培育森林资源。截至目前,合作面积累计达6.14万亩,发行林票2270万元,受益林农达2万余人。
规模化经营有哪些好处?谢汝根心里有本帐:参与合作的村,村集体平均增收6万元;按现有行情计算,每个参与的村民所占股份为400元,主伐时可增值1900余元。此外,国有林场通过扩大森林资源经营面积总量,合作造林投资收益率也可以增加8%-10%。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扬‘敢为人先、接力奋斗’的林改精神,持续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三明、南平、龙岩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着力破解经营权放活不够、处置权落实不够、‘两山’转换顺畅不够、产业发展融合不够等新情况、新问题,重点在确保多方得益,引导多式联营,强化多重服务上下功夫,继续当好林改‘排头兵’。”福建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