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非遗:一针一线绣出哈尼记忆之花

蔡凤英正在表演织布技艺。人民网 钱嘉禾摄
一折,一绕,一拉……时值仲夏,在云南省墨江县者铁村的文化活动室里,哈尼族大姐蔡凤英,正忙着用巧手展现一番编织“功夫”。
哈尼族是古老的山地农耕民族,也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其中有一部分生活在云南省墨江县。由于内部支系繁多,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在服饰着装上也有着千姿百态。
59岁的蔡凤英,正是哈尼族碧约支系的服饰工艺制作、图腾刺绣、手工编织代表传承人之一。自幼师承村寨中有名的老艺人,耳濡目染下,她用指尖创作出不少具有墨江哈尼特色、精美绝伦的刺绣制品。
忙着刺绣的哈尼族妇女。人民网 钱嘉禾摄
“哈尼族制作传统服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有了哈尼族便有了这门手艺。为了繁衍生息,也为了避寒遮羞,哈尼族开始自己种植棉花,自己制作衣服。”提起做衣服,蔡凤英滔滔不绝,边说边一手转动线梭子,一手从棉花当中均匀地拉出一条丝线来。
蔡凤英介绍,哈尼族刺绣伴随着哈尼族服饰诞生而存在,染色后的布匹将经过裁剪,再缝上银、丝线等装饰品,绣上山川、河流、花草、虫、鱼、鸟、兽等或与创世神话息息相关,或与祖先迁徙密切相连的哈尼族文化符号图案。
哈尼服饰上的银饰。人民网 钱嘉禾摄
哈尼服饰上的图腾。人民网 钱嘉禾摄
“哈尼族没有文字,衣服上的图腾就是我们民族的记忆,这是祖先留下的宝贝。比如说,一条彩色的花纹,代表了哈尼族房屋抵御外部侵袭的方式;树木花草的图案,代表了哈尼族的粮食;星星点点的银泡,代表了天上的日月星辰。”在蔡凤英看来,学织布、刺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的延续,更体现出哈尼文化的生生不息。
如何留住哈尼文化记忆?2013年,哈尼服饰制作技艺被列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蔡凤英仍希望古老非遗能够“活”起来。近年来,她一直尝试创新,不仅运用多种颜色的丝线刺绣和编织出伞套、扇套等精致美观的生活用品,还改良出新潮的旗袍和马甲,为传统民族服饰一点点注入了新活力。
蔡凤英展示用多种颜色的丝线刺绣和编织出来的精美生活用品。人民网 钱嘉禾摄
这样的设计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其中一位就是蔡凤英的女儿白云嘎朵。“她今年22岁,在大连艺术学院上学,是个民族歌手,经常要到全国各地演出。”谈及女儿,蔡凤英立马洋溢起笑容,有些骄傲,也有些动容,“传统哈尼服饰的编织、刺绣技艺是机械代替不了的,她的演出服还带着些现代元素,都是我一针针、一线线做出来的,希望她把我们的文化穿在身上,走去更远的地方。”
哈尼山寨。人民网 钱嘉禾摄
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传统民族服饰就像一本“用针线书写的史书”,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哈尼儿女的文化记忆。“我最大愿望和梦想,就是能让哈尼族的传统文化、民俗技艺在传承沿袭的同时不断发扬光大。”蔡凤英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