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宁德: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走好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2022年08月04日16:48 | 来源:闽东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走好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信中写道:“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深情似海,厚望如山。三年来,宁德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按照党中央、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立足宁德实际,弘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闽东精神,统筹谋划和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努力建设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迈出坚实步伐。

  特色产业 蓬勃发展

  眼下正值水蜜桃采摘季,走进福安市虎头村水蜜桃种植基地,红彤彤的桃子挂满枝头,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桃香,工人们忙着摘桃、装桃、运桃,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穆阳水蜜桃”素有“闽东珍果”的美誉。近年来,虎头村充分发挥“穆阳水蜜桃”主产村的优势,把千亩桃园建成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实现水蜜桃产业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持续做优做强水蜜桃产业。目前虎头村水蜜桃种植面积达1600多亩,年产量近1200吨,年产值2400多万元;2021年该村人均收入2858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89万元。

  此外,当地政府还投资建成集销售、分拣包装、冷链物流、数字展示、田间学校、电商平台、科研机构为一体的福安穆阳水蜜桃产业中心,有效规范和提升水蜜桃交易环境,传播福安桃文化,提升“穆阳水蜜桃”品牌价值。同时,通过福建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字服务平台,推动“穆阳水蜜桃”身份标识化和全程数字化。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三年来,宁德市立足实际,精准发力,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头号工程来抓,全力实施“三产三新三链”融合“一县一试点”、优势农业提效专项行动,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市级层面坚持市场主体、市县联手,着力培优茶叶、食用菌、大黄鱼“三大”产业;县级层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县域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完善乡村振兴PPP融资机制、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园区、强镇建设。

  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5.6亿元、增长4.2%,“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0亿元;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114个、省级示范联合体28个;全市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68家,新增示范家庭农场130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22家,新增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03个。

  乡村建设 生态宜居

  错落有致的古民居、绿意盎然的小花圃、清澈见底的溪流……近年来,周宁县龙住院村围绕“修缮、拆除、种植”工作思路,打造“四季古村游”,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过去的龙住院村,溪流两岸杂草丛生、茅厕成排、垃圾成堆,如今的龙住院村不仅干净整洁,还添置了许多微景观、小花园,一步一景让人目不暇接。”说起村里的环境变化,村民吴宏胜满是欣喜。

  蓝天白云、虫鸣鸟叫,巨幅3D地绘、各色彩绘剪纸,盛夏的柘荣县靴岭尾村犹如一幅色泽艳丽的田园油画,令人心驰神往。

  近年来,靴岭尾村牢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围绕“清新乡野、文创田园”的村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文旅+农旅”双融合,打通产业、文化、生态、治理等发展瓶颈,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成功蜕变成年均接待游客量达10万人以上的“网红村”。

  如今的宁德,像这样美景如画的乡村不胜枚举。三年来,宁德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五个美丽”(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创建活动,并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晋级专项行动,设置34项行动指标,建立同步评价、梯次推进、晋位升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价体系,全域推进基础版、标准版、提升版三个版本村庄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样板村”。

  据统计,2021年全市共实施人居环境建设项目37类,超额完成村庄规划编制891个,全市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9.3%,完成农村既有裸房整治19962栋;建成“四好农村路”429公里,持续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9%,行政村通客车、快递服务实现全覆盖,寿宁县下党乡入选全国首批数字乡村。

  此外,宁德市全力打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保卫战,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开展近岸海域综合治理等,2021年全市“绿盈乡村”累计占比80.9%,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9.9%,全市重点流域优良水质、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周宁县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蕉城区霍童溪入选全国“美丽河湖”。

  乡亲生活 多姿多彩

  近日,不少党员干部群众前往蕉城区桃花溪村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陈列馆参观学习。

  桃花溪村是革命老区村,近年来,桃花溪村立足老区村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建成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展陈馆、红军广场、红军食堂、山林农地红色研学劳动实践基地等一批项目。2021年以来,该村共接待游客15万多人次,吸引众多外出打工的村民返乡创业。

  让农民生活更加美好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近年来,宁德市持续深化“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路径模式,不断推动各类资金、资源、信息、理念向乡村汇聚。

  ——出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方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充分发挥“一键报贫”等平台作用,完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救助保险机制,扩大救助对象范围,切实做到深化帮扶、精准救助。

  ——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农业农村投入优先保障机制,2019年以来投入乡村振兴各项资金163.29亿元;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强村”行动,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用坚强的战斗堡垒推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深入实施乡村人才集聚、乡村人才素质提升、乡村人才精准服务、乡村人才环境优化等工程,全力支持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并积极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等“一书记三大员”奔赴乡村一线。

  ——建成全省首个农村生产要素流转服务中心,整合农村4大类23个品类生产要素,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确权登记、价值评估、抵押融资、流转处置全流程服务,为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引入金融“活水”。

  据统计,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82元、增长11.7%,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

  此外,宁德市深入实施“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农村移风易俗,持续传播“闽东之光”,创新“互助孝老食堂”“晨巡晚议”“山海枫桥”等做法,努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闽东善治乡村。累计培育文化振兴示范村85个,全市文明乡镇占比94.6%、文明村占比65.1%。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当下,全市上下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努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记者 陈容)

(责编:江苇杭、张子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