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翔安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恪尽职守 服务三农

近年来,厦门翔安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围绕“三农”工作大局,树牢“执法为民、护农兴农”理念,坚决守住林政、水政、渔业资源,助力现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该大队在去年的工作中取得不少成就,所在支部被评为翔安区区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不仅按目标完成全年执法工作,农业领域行政处罚案件数量居2021年全市第一(其中多个行政处罚案件均为全市首例),还探索出生态环境修复闭环机制,共计清运库区非法填占土方8900余立方,“补植复绿”林地面积近40亩。
大队坚持以专项整治为线贯穿全年、以日常监管为面覆盖辖区、以重点打击为点促进成效的执法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在依法行政、为民服务的过程中,该大队探索出了一套守护绿水青山的“治理路子”,多项亮眼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突出专项治理 开展安全隐患排查
为保障农业投入品和食用农产品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该大队全年针对农资打假、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卫生监督、安全生产隐患等方面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并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宣传活动,有力巩固执法成效。
据统计,大队全年共检查236家(次)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开出整改通知书2份,抽检农资产品37批次,全面覆盖涉及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兽药等生产资料,完成了对生产主体、经营主体全方位的检查。
大队积极对有生产隐患的场所进行大排查,重点对农业生产领域及渔业生产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全年共出动检查执法、指导服务490余次,检查服务企业70余家次,已整改239项一般安全隐患。
开展案件查处 多次出动执法人员
2021年,大队坚持贯彻落实部、省、市关于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精神和要求,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其中,全年办理各类信访件、热线电话125起,办理省内外有关部门协助调查函4份,办理行政案件13件,累计派出执法人员3268人次,坚持对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动物诊疗机构、生猪屠宰企业等生产场所的执法检查,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督、质监、供销社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密切与法院、检察院的沟通联系,建立线索通报、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增强执法办案合力。
出动执法船艇343艘次、巡查河道长度66.45公里、检查农业生产主体及经营主体162家、处理各类涉林信访事项25起、开展农机联合执法42次、查处动物卫生监督案件19起……大队多次出动执法人员对渔业、水利、农业、林业、农机、动物卫生进行执法监管工作,深入基层重拳打击非法经营、生产不合格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效整治全域坑农害农行为。
创新工作模式 不给疫情防控添乱
在2021年的工作实践中,大队以工作实绩确保了翔安区农、渔、畜、林业及农机生产安全稳定、健康发展。在防控疫情、稳产保供、创建平安海域和平安农机等方面创新模式、坚持推进,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为更好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大队组建4个村居支援组和1支全时应急备勤队,每日派出人员支援村(居)闭环管理,严格按测温、验码、登记流程管理人员进出,合计共派出182人次。疫情期间,大队快速启动畜牧业“稳产保供”预案,加强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管控,积极调度畜产品供应,不给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添乱。
不仅加强陆上疫情防控,大队还坚决守住海上疫情防控防线,专班采取外防关口前移,按“渔港-岸线-海上”点线面布防管控,织密翔安区沿海岸线管控网络,为疫情“封停”竖起一道海上安全屏障。
推进重点项目 努力完成环保整治
通过“海上管、岸上巡”,大队组织精干力量常态化落实辖区海域养殖管控,2021年开展执法拆除行动31次,共拆除养殖设施约729亩;投资507.4万元,完成全区海蛎石清运上岸3万方,有效巩固了全面彻底清退海域养殖的成果。
大队努力完成水产养殖入海排污口数量、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的摸排等工作。针对超标排放的养殖尾水制定靶向治理方案,大力推广实施水产绿色养殖,组织人员深入三大养殖片区开展宣传60场次。
2021年,大队每月至少一次深入施工现场查看小光山矿区山体复绿工程进展,及时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截止目前,小光山山体复绿二期工程完成复绿总面积约12万㎡,完成投资2250万元,占工程投资总量的47.15%。
在此基础上,大队进一步巩固执法治理的成果,在实践中感悟出经验教训,同时通过不断反思促使进步。今年,执法大队加强规范化建设,坚持做到有求必应、主动作为、积极化解、秉公执法,不仅做好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还整合执法信息资源,尽心尽力为民排忧解难,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李思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