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动物新种中华粘猎蝽
2022年11月24日16:49 |

在庞大的昆虫家族中有一个特殊的捕食性类群,由于它们有收集和利用外源植物树脂捕捉猎物的特殊习性,因此也被称为“树脂蝽”。日前,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发布,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取得新成果,发现一种新的树脂蝽——中华粘猎蝽。
据悉,由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组织,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中国农业大学等20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项目发现了一种树脂蝽,并于2020年8月、2021年4月,由中国农业大学彩万志教授团队先后两次在武夷山国家公园邵武市二都林场附近采集到该物种标本。2022年8月,描述该新种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昆虫学期刊《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并将其命名为中华粘猎蝽(Ectinoderus sinicus)。截至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含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已发现12个新物种,涉及高等植物、两栖动物、昆虫、大型真菌等类群。
中华粘猎蝽形态特征图。陈卓摄
粘猎蝽族是数量庞大的猎蝽科中的一个稀有类群。此前,我国已知的粘猎蝽族物种只有在海南省分布的马来胶猎蝽,为胶猎蝽属物种。这次发现中华粘猎蝽隶属于粘猎蝽属,是我国第一次记录到该属的物种。中华粘猎蝽与同属其他物种的区别是它具有深褐色和污白色相间的体色和较宽阔的椭圆形腹部,此外,中华粘猎蝽的小盾片被向后扩张前胸背板完全遮盖,而同属其他物种,至少小盾片的尖端会外露。论文还更新了中国粘猎蝽族的分种检索表。
中华粘猎蝽的发现刷新了粘猎蝽属在东亚亚热带地区的最北分布记录,不仅丰富了武夷山昆虫地理分布区系和物种多样性,也对研究东洋区昆虫区系分布及其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责编:江苇杭、张子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