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祖群英
2022年12月30日10:02 |
小字号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关系到政党的性质、国家的方向,关系到民族的命脉、人心的凝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只有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固本开新、永葆生机,否则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意识形态领域风险考验依然严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统领多样化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是要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让文化领域的一切工作和活动紧紧围绕这一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

二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光明前景。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

三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文化建设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了谁”的问题上,必须同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理所当然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推出更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精神层次的优秀作品。要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敏锐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自觉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把艺术创作、学术探索和价值追求融入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教育引导人民、服务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文化创作生产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劳动,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我们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而不同,形成尊重艺术个性、保护艺术风格、彰显艺术追求的良好环境。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社会生活实践,不断施展聪明才智,激发创作灵感,以不懈的追求探索努力攀登文化艺术的高峰,以大胆的创新和创造打造精品力作佳作。

要正确区分学术观点问题、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要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公平、公正、平等、平和的争鸣和讨论,允许坦诚相见、言之凿凿、追求真理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支持不同学术形式、内容、风格、流派的相互了解、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断焕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

五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断创造和创新的民族,秉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古训。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在探索中突破超越、在融合中出新出彩,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不仅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再创新辉煌的必由之路,而且为其他领域的创新创造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运用赋予新意、改造形式、增补充实、拓宽延展等方法,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以数字化为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和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编:易雪妍、张子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