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提升高质量医学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路径

王世鄂
2022年12月30日16:41 |
小字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现代医学面临诸如慢病传染病医疗需求增加,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增强,医疗技术更新快、疾病进展变化快、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均,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医学人文需求等方面的挑战,医学的任务不再是防病治病,而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医学教育要立足于人民生命健康,培养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顶天立地”医学人才,可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以“大健康”理念促进医学教育融合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立了“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医学教育应在“大健康”理念下,培养能促进“全过程、全人群、全方位”健康的医务工作者,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在内外部实现新的融合,突破高校内外各个层面的固化界限,实现资源和能力的互补,聚焦协同行动,推动创新发展。一是要促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药学、康复医学等专业及学科间协同,优化知识体系,推动健康全过程;二是要加强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与附属医院之间的融合与协同,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与医教研协同发展;三是要加强高校与疾控部门、教育部门、卫生主管部门等部门之间的协同与配合,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侧的匹配度。

二、以“新医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交叉

以“新医科”建设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紧密联系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学科布局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构建“多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模式,改造升级原有的医学专业,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医学新专业,培育“医学+X”专业,促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和研究团队建设。在新医科专业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的交叉融合,促成相关学科领域内和跨领域的融会贯通,培养医学生核心素养:一是融思政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精神培养为一体;二是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三是融专业基础与学术前沿为一体;四是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制机制,为教育教学各方面改革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三、以人才分类培养“顶天”“立地”医学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总体战略部署。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四梁八柱”,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全局。学校教育系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医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对接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以及结合教育资源状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新教育观念,坚持内涵特色发展、融合创新发展,以“健康促进”为建设理念,实施人才分类培养,服务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

一是培养能“顶天”的人才。以卓越为引领,深入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系统推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基地建设,全覆盖开展一流专业建设。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深化基础医学、临床药学等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深化医教协同,夯实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围绕人才培养整合优化临床科室设置,设立专门的教学门诊和教学病床,着力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强化学生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二是培养能“立地”的人才。加快培养“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系统规划全科医学教学体系,构建本硕博贯通的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医学人才,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加强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加快推进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拓展全科医生职业发展前景。三是全面强化医防融合人才培养。贯通预防、治疗和康养三个阶段,将医学整合贯穿始终,推进以系统为主线的医学教育课程整合。高水平建好公共卫生学院,全力培养“预防结合”“专全融合”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加强预防人才临床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疾控中心之间的协同联动,转变公共卫生师资队伍来源渠道,从闭环型转向开放型。完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流行病学、人群长期照护等方面的知识结构,转变教学模式,推进以健康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社会服务能力。

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聚焦“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国家战略需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推动医学教育变革和创新,培养面向健康产业面向未来的卓越医生和医学创新人才。

(作者为福建医科大学教授、教务处处长)

(责编:易雪妍、张子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