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天向明天”——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宣讲暨2023年“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活动
黄艳艳:千年莆仙戏 余韵万里长

宣讲嘉宾:黄艳艳(党的二十大代表、第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福建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副院长)
宣讲现场。人民网 陈永整摄
“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
把莆仙戏这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带入公众视野,一直是我的梦想。今年,我的这个梦想实现了,莆仙戏首度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它被千千万万的海内外观众所看见。作为表演者之一,我深感自豪。
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岁那年,爷爷奶奶带我看戏,我一眼相中,并认定了“它”成为我毕生的追求。
从艺20多年,我见证了莆仙戏从固守一方到享誉四方。曾几何时,莆仙戏走出莆田、走出国门的机会甚少,也遭遇了人才流失的困境,在不断地转身中,传统的莆仙戏与时代渐行渐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传统戏曲迎来了向“高峰”攀登的机遇。莆仙戏也借力而上,焕发生机。莆仙戏的观众席越坐越满,每年下基层演出约350场,受众近60万人次,在满足老百姓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莆仙戏积累了丰厚的群众基础。
越来越多的作品获奖,如《江上行》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江梅妃》《海神妈祖》等剧目获福建省百花文艺奖;新创剧目《踏伞行》融入了时代元素,2022年获得了政府舞台艺术最高奖项“文华大奖”,赢得了青年观众的喜爱,莆仙戏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留住乡音,留住乡愁,留住文化的根脉,是我们这一代戏曲人的责任。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我赶上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也努力让千年古戏,传承“有戏”,发展“有戏”,让莆仙戏迎来更好的明天!
千年莆仙戏,余韵万里长!
黄艳艳现场演绎“千年莆仙戏”,唱响文化自信的乡音乡情。实习生杨俊杰摄
据悉,3月7日,由福建省妇女联合会主办的“从春天向明天”——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宣讲暨2023年“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活动在福州市工人文化宫举办,来自福建不同年代、不同行业的女性代表作为巾帼典型分享自己爱国爱家、干事创业的心声。
焦艳、实习生吕佳昕制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