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三明尤溪:凝心聚力开新局  坚定信心共奋进

2023年03月23日10:30 | 来源: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尤溪 凝心聚力开新局 坚定信心共奋进

尤溪县城鸟瞰。黄功兴摄

春风浩荡,奏响奋进乐章。

会场上,讨论热烈,慷慨激昂,党员干部对谋发展开新局信心满满;园区里,车间、工地紧张忙碌,快马加鞭赶制订单、开足马力拼抢进度;山林田野间,农机往来、锄锹铿响,紧抓农时春耕春播植绿护绿……眼下,尤溪正站在新的征程上,以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和勃勃生机,不断争优争先争效,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尤溪是福建省县域面积第二大、三明市户籍人口最多的县,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还有先行先试的改革基因。近来,尤溪县主动对标对表,拼经济、促发展,继续以“一年开好局、三年见成效、五年展新貌”为发展步子,做强产业、做美城乡、做优生态、做特优势、做实民生,以拼的姿态、抢的劲头,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和市委、市政府“抓重大项目、促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作出尤溪贡献。

三产融合兴产业

村民采摘春茶。王琨摄

在台溪乡清溪村,满山皆青绿,春茶长势正盛,10多名茶农穿梭于茶海中,不一会儿,背篓里便装满了鲜叶。

“我们每人每天能采5公斤‘梅占’,每公斤售价在200元到240元之间。”茶农陈玉芳说。虽然今年春茶采摘时间较往年推迟了1个星期,但茶叶品质好,茶青价格比往年高了10%,全乡单日茶叶市场交易金额近300万元。

台溪乡是“福建名茶之乡”,也是三明市第一产茶大乡,所产绿茶素有“华东第一绿”的美称。全乡现有茶园面积3.2万亩,茶叶加工厂95家,年产干茶5000多吨。

近年来,作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业百强县”,尤溪全面推进“1366”特色现代农业提升工程,积极举办红茶文化节、茶叶交易会、茶艺大赛等活动,“尤溪红·福天下”公共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2022年,全县茶园面积9.27万亩,年产量1.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15亿元。

茶产业的蓬勃兴旺是尤溪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尤溪立足地方特色资源,按照“稳一(产)优二(产)进三(产)”的思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水稻制种、食用菌、“两茶”(茶叶、油茶)等特色现代农业规模化、品牌化、机械化;推动纺织业向全产业链延伸、林产业向园区集中、矿产业向精深加工拓展……

农户采收黑木耳。王琨摄

三产融合,奏响产业兴旺“交响曲”。2022年,尤溪全面完成33.63万亩粮食生产播面任务,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突破3.3万亩,食用菌鲜品产量突破29万吨;新增工业用地1100亩,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7家,上规数量居全市第一;推动珍汇祥供应链、福恒等新入统贸易企业8家,实现贸易9.1亿元,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外贸出口额稳居全市第一。

立足特色美城乡

游客在桂峰村“打卡”。王杯真摄

连日来,在洋中镇桂峰研学基地综合接待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忙着进行主楼室内墙面刷漆和橱柜安装等作业。

“去年,村里对闲置房屋进行提升改造,新增了一栋集会议、住宿、餐饮于一体的主楼,用以打造研学基地。目前,项目建设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计划于五一期间投用。”桂峰村党支部书记蔡华日说。通过拓宽桂峰古村落的发展渠道,吸引各地研学团队来学习、考察,可进一步带动村财增收。

文化赋能带旺人气,特色旅游富民兴村。仅今年春节期间,桂峰村就接待游客达2.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

近年来,尤溪县通过实施“156”乡村建设机制,全县乡村振兴步伐加速推进。仅去年,全县开展乡村振兴重点项目74个,完成年度投资1.37亿元;抓好4条乡村振兴主题示范线和10个试点村示范创建,完成194个村庄规划编制;并努力将半山村、桂峰村等打造成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其中半山村“334”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模式促进了村集体、村民“双增收”。

同时,按照“中心修古城、两头建新城”“一线两区三配套”等思路,三奎新城、中心城老旧小区、西城新区、埔头退城入园等区域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城市更新行动跑出“加速度”。

“这几年,城区变化很大!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公园设施完备,尤其是新投用的玉溪桥、南薰桥,更是给城区添彩!”市民程先生看着古色古香的宋代风格建筑,不禁感慨。

朱子文化广场。张家豪摄

随着朱子古街项目的不断推进,朱子文化名城的打造也逐渐成形。接下来,尤溪县将加强朱子文化遗迹遗产的保护利用,把朱子文化融入文明创建、社会治理等领域,朱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全国知名朱子文化名城的宏伟画卷正徐徐展开。

做优生态绘新景

阳春三月,正是踏青出游的好时节。在坂面镇闽湖村,依湖而建的房车营地热闹非凡,游艇观光、露天烧烤、休闲垂钓……旖旎秀美的风景和丰富的水上娱乐设施,让它成为不少年轻人聚会娱乐的“打卡点”。

国家水利风景区闽湖蓄水量18.24亿立方米,湖水面积达36.7平方公里,是全省最大的人工湖,也是国家AAA级景区。如今,湖内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能见度达2.6米,是“绿水青山”的典型代表。

这项亮眼成绩的背后,却有着一场生态“硬战”。早年,闽湖因无序发展网箱养鱼造成水体恶化,整个湖面臭气熏天。2017年,尤溪县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推动闽湖生态保护的具体实践,从拆除养殖网箱、清理库区垃圾,到水土流失治理、生物多样性修复等多个方面,对闽湖的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治理,不仅让闽湖恢复昔日风采,还引来如今的好业态。

青山绿水为媒,绘就生态画卷。近年来,古溪星河、侠天下、百桂山庄等一批主打文旅康养、森林康养的景区不断崛起。截至目前,全县共有5个国家4A级景区、12个国家3A级景区、50余个国家和省级特色乡村旅游品牌,A级景区数量居福建省县级首位。2022年,全县接待游客457.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13亿元。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尤溪县始终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坚持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抓绿色发展,通过“房长制”“田长制”“林长制”“河湖长制”的持续实施,守住“好生态”、统筹“好资源”、书写“好文章”,全县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接连获评“2022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中国天然氧吧”……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好生态不断引来好业态、“好风景”逐渐变成“好钱景”。

改革创新谋发展

2月16日,福建省朱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福州办事处正式揭牌成立,迈出了做大做强传媒事业、探索运营新模式新业态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朱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依托尤溪县融媒体中心的人才、资源等优势,立足改革谋发展,拓展影视拍摄制作、融媒业务培训、活动策划执行、电商直播带货等多元业务,并参与尤溪智慧城市建设、3D影院经营、农旅产品开发等,实现多产业发展、多渠道增收,形成了“事业+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日趋成熟。同时,还先后获得福建省十佳影视创作机构,福建省2020年度、2021年度国有影视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优秀”等次。

几年来,尤溪县融媒体中心的业务遍及新疆、上海、北京、广东、云南等全国各地,宣传片、纪录片、短视频、公益广告等项目广受业界肯定。尤溪县融媒体中心负责同志介绍,接下去还将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办事处,继续做大做强传媒事业、深化媒体融合改革。

尤溪县总医院医生对乡镇卫生院的患者进行视频会诊。罗姮摄

“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三明考察时,对持续深化医改作出重要指示。

尤溪县牢记殷殷嘱托,坚持先行先试。聚焦“健康上水平、百姓得实惠、医生受激励、医院得发展”目标,全力创建全民健康管理示范县,在“治未病”“看好病”“大健康”上不断探索,尤溪医改新经验也越来越多。

此外,林改聚焦“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林区繁荣”目标,正在争创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总校制”“县管校聘”,正与上海等地加强合作……改革之花在尤溪大地上绽放,累累硕果未来可期。

真抓实干惠民生

在管前镇真地村,白色大棚覆盖整个山包,棚里的金柑既不怕下雨也不怕冻害。

不仅如此,还可以给大棚增温,让金柑可以留树保鲜,上市时间最迟能延长到3月中旬。

金柑种植户王业樟说:“真是多亏了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啊!一亩大棚建设费用大约3.5万元,政府补助1.5万元,个人只要出2万元。”

为让更多果农得到实惠,尤溪县出台《尤溪县金柑大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由政府划拨专项扶持资金300万元,对符合要求的金柑大棚种植户进行补助。同时,把金柑大棚建设项目作为2022年度尤溪县重点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进行推进。截至目前,尤溪县金柑大棚总面积从2021年的265亩增加到了465亩。大棚金柑的收益也比2021年的371万元增加1051.9万元,达到1422.9万元。

尤溪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吴振湖摄

在尤溪县政务服务中心,“区域水资源论证+备案承诺制”推行以来,已办理承诺备案制取水许可129件,帮助企业节约费用645万元,这个举措入选省发改委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典型经验。

“一窗通办”、简化商事登记持续深化,4658户市场主体通过承诺制快速办理了营业执照,2225项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面入驻省网上办事大厅尤溪分厅,总体审批时限压缩率达92.25%。

真心实意促发展,真抓实干惠民生。此外,尤溪一中三奎分校、尤溪职业中专异地迁建、县总医院搬迁等民生项目持续推进;普惠性养老、托育等“一老一小”服务不断完善……民生事业不断推进,广大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吴振湖 王琨 肖丹 罗姮)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