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长乐太平港:从昔日的郑和下西洋舟师驻泊地到如今的现代化城市

在位于福建福州市长乐南山的郑和史迹陈列馆内,展陈着一个“郑和船队在太平港驻泊阵势模型”的立体沙盘,直观再现了郑和舟师船队当年驻泊在太平港的盛况。从模型上可以看出,当时太平港位于闽江口内,呈葫芦状,四面环山,江面宽阔,水深可泊巨舟,有“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说。港东北、东南屏峙首石、六平诸山,可蔽阻台风袭击,为天然避风良港。
郑和船队在太平港驻泊阵势模型。石美祥摄
据长乐学者高宇彤、高展澍、陈挺所写的《郑和远航母港——中国长乐太平港》一文介绍,太平港“北口猪母岐港宽360米,南口龙门峡水面宽750米,吴航头马头渡(东)至泮野(西)水面宽2公里,吴航头港湾高潮线水域面积7.1平方公里,除去水田面积,航道水域面积约3.8平方公里”。
陈列馆内还有一幅摄于1983年的长乐太平港旧照片,上面可见圣寿宝塔以及太平港。从照片上弯曲的河道以及众多的港汊,可以推测出当年未淤塞的太平港有十分宽阔的水面。馆内,还有详细记述郑和离开太平港驶入太平洋的时间表,可以看出郑和在此停留了很多次。
现在的太平港。石美祥摄
此外,陈列馆内保存着一件珍贵的文物——《天妃灵应之记》碑。这块出土于圣寿宝塔不远处的石碑由郑和刊立,碑文中提到了太平港:“若长乐南山之行宫,余由舟师累驻于斯(即太平港),伺风开洋……右有南山塔寺,历岁久深,荒凉颓圮,每就修葺,数载之间,殿堂禅室,弘胜旧规。”
为何郑和会选择长乐太平港作为“伺风开洋”驻泊基地?郑和史迹陈列馆馆长陈迟介绍,当时这里江面宽阔,适合水师演练和造船;五虎门为天然屏障,不易受到攻击且避风,出了五虎门即进入太平洋;以福州港为后盾,可以得到物资与各种海运技术保障。所以,郑和选择了在这里驻泊,船队在此一驻就是几个月,以待秋后季风来临扬帆启航;同时积极进行远航的最后准备工作——补充修造海船,招募水手船工,聘请通事(也就是翻译人员),补足淡水粮食,祭祀海洋神灵,载上最后一批货物等等。
屹立在长乐南山顶上的圣寿宝塔,伴随着长乐太平港一起经历时代变迁。从圣寿宝塔向原来的太平港方向望去,可以看到沧海桑田的变化。原来的大块平地,如今已经成为长乐老城区主要范围,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此崛起。
郑和广场上的郑和石雕像。林双伟摄
在太平港旧址的另一侧,早在2002年,长乐市政府(现为福州市长乐区人民政府)便发动社会捐资近千万元,兴建了以郑和下西洋为主题、长约两公里的景观走廊——郑和广场。这里有郑和石雕像、郑和宝船、太平港帅营、郑和舟师启锚处等纪念性建筑。
其中,这尊郑和石雕像是目前海内外最大最高的郑和石雕像,是闽江口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据介绍,这尊石雕像高14.05米,基座宽7米、高2.8米,意为“郑和于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以及他七下西洋历时28年的壮举”。
郑和石雕像对面,有一座仿明代风格的建筑——长乐海丝馆,其前身是郑和航海馆。如今,馆内的展陈内容也由侧重展示郑和下西洋史迹,改为侧重展示长乐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未来。
在长乐,郑和广场现在与郑和公园、郑和史迹陈列馆等连成一体,构成了当地独特的郑和文化风景线。这条闽江口旅游文化走廊与福州马尾隔江相望,目前已建成的景点长达2.3公里,由郑和广场、郑振铎公园、云门寺、金刚腿公园、月亮湾公园、绿色明珠公园等组成。(徐文宇 刘泽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