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差不齐的门板,何以成为“人民支援革命”的历史见证?
人民网龙岩8月28日电 (李唯一)在中复村的“红军桥”上,留下了一条90年前的刻度线,离地面不到1.5米,和带刺刀的枪差不多高度。当年,这里是松毛岭战役征兵处。
“人有枪高当红军,那时,达到这个身高,就可以参加红军。”指着墙上的刻度线,红色文化讲解员、红军后代钟鸣如是说。
中复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被誉为“红军长征第一村”。1934年9月,600多位村民随红九军团在此集结出发,开启漫漫长征路,最终抵达陕北的村民仅有十余人。“新中国成立后,这十几个人中只有8人回到故乡,其中1人是我们钟家的宗亲。”钟鸣有6位亲人都是红军烈士,感念先辈牺牲的他,在家乡义务讲解红色文化已有40年。
红色文化讲解员、红军后代钟鸣。人民网 李唯一摄
谈起1934年的松毛岭战役,钟鸣介绍说,这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东线战场的最后一次战役,仗打得很艰苦,但是村民们仍然争先恐后,踊跃报名参军,“身高不达标的村民,晚上偷偷抹去桥上用笔画的刻度线,比着自己的身高画条更低的线,就为了能报名参加红军。”
后来,刻度线改为用刀刻在桥上,村民们就在草鞋底垫上稻草,让自己的变得“更高”。“许多人拿起枪上了松毛岭,就再也没能回来,连名字都没留下。”钟鸣说起一位上山前只写下“年龄17岁”的少年,在松毛岭战役中被敌人的炸弹炸得面目全非,遗体被运下山后,村民们都难以分辨这是谁家的孩子。“像这样的无名英雄,在松毛岭上还有很多,青山处处埋忠骨。”
松毛岭位于福建原中央苏区县长汀和连城之间,在长汀境内连绵80里,易攻难守,尽管如此,为了保证红军长征顺利进行,“救国不分男女老幼”的想法激荡在每位村民心中。
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屹立于松毛岭之上。人民网 李唯一摄
“大家向这里看,眼前的12块门板几乎没有1块是和门框吻合的。”钟鸣又说起一个当年的故事,原来,在松毛岭战役中,红军战士们在前方浴血奋战,后方的村民们自发上山,抬伤员、运物资。在担架不够用的情况下,中复村和南山镇其他几个村的村民,拆下自家的门板,大的门板修筑战壕,小的门板则直接当作担架使用。
“因为情况紧急,也没人顾得上做记号。门板被还回来的时候,都混在一起,已经没人能分清哪一块是自家的门板了。”扶着其中一块门板,村民朱成凤说,90年后的今天,参差不齐的门板作为“人民支援革命”的历史见证,已经成为中复村别样的风景,来往的游客都会专程到这里走走看看。
参差不齐的门板,已经成为中复村别样的风景。人民网 李唯一摄
如今,当年“红军桥”上毛笔书写的“救国不分男女老幼”几个大字经过数十载岁月的洗礼,显得有些模糊不清,却多了几分历史的沉淀。
用毛笔书写的“救国不分男女老幼”几个大字隐约可见。人民网 李唯一摄
“村村有光荣,处处是悲壮,我们中复村只是缩影。”登上松毛岭向山下望去,钟鸣由衷地感慨,曾经的革命历史文物在当下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这个“山旮旯里的小山村”通过不断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以红带绿”持续擦亮生态底色,让革命热土“旧貌换新颜”,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登上松毛岭,俯瞰长汀县。人民网 李唯一摄
近年来,长汀县还从保护、开发、利用等角度出发,多举措推动古建筑和历史街区活化利用,不断植入文旅新业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汀州古城游”持续火热。今年1-7月,长汀县接待游客573.73万人次、同比增长18.26%,实现旅游收入53.34亿元、同比增长24.98%,再创历史新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