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涉外法治交流平台 第四届海丝中央法务区论坛在厦门开幕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人民网厦门9月8日电 (余乃鎏、陈博)政、法、学、企等各界嘉宾济济一堂,为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7日下午,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同期活动之一的第四届海丝中央法务区论坛在厦门开幕。
本届论坛主题为“法治保障改革 开放促进发展——以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服务保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央和国家部委有关领导,福建省、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厦门市有关领导,以及海丝中央法务区专家顾问和国内其他知名专家学者、兄弟省份法务区代表,法务与泛法务机构、警安法务科技企业和国内有关大型企业代表等参加。
论坛开幕现场。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开幕式上,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祖翼出席并讲话,来自中央政法委、中国法学会、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司法部、中国贸促会等单位有关领导先后发表致辞。
活动现场,专题宣传片系统回顾了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三年来的成果。据悉,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自2021年开始创新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中央法务区(简称海丝中央法务区)以来,始终坚持“法商融合、以法促商、以商带法”理念,着力打造国际商事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涉外法律服务高地、警安法务科技创新集聚地等,并取得一系列成效。例如,三年“护航出海”,营造了更好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年“筑巢引凤”,引进了一大批高端法务和泛法务机构;三年“扬帆破浪”,促进了涉外法治体系进一步完善;三年“借水行舟”,探索了法务与现代科技协同发展新路径……加快实现“以高质量法律服务保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与此同时,现场以视频方式发布了2024年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十大成果”,包括:法务区成为法治化营商环境“新名片”、法商融合服务体系加速完善、办理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国际商事海事典型案例、搭建涉台法律服务新矩阵、警安法务科技产业成为法务区发展新引擎、知识产权保护应用体系拓维升级、域外法查明服务能力实现新突破,以及落地运行全国首个反垄断审查合规辅导中心、设立全国首个检察影视孵化示范平台、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育基地。
此外,现场还为海丝中央法务区涉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及厦门国际仲裁院等重点项目揭牌,并发布2024年“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典型案例。
2024年“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典型案例首次在论坛发布。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在主论坛环节,围绕本届论坛主题,来自中国法学会、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相关高校等的专家学者等进行了主题演讲。据介绍,本届论坛8日上午将开展四场分论坛,有关专家学者、法律法务专业权威人士等将就“法商融合护航企业‘出海’”“国际商事海事纠纷解决机制协同与创新”“提升‘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能力水平”“数智深化改革推动政法工作现代化(平行分议题)”等四个分论题进行研讨交流,为实务界和企业界贡献更多实践成果和解决方案。
“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特别是感受到海丝中央法务区的建设,不断在推进,一年更比一年强。”主论坛主题发言嘉宾、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黄进,第四次参加海丝中央法务区论坛。他说,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成功,得益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以及建设举措政策符合实际、落实到位,“现在框架、政策、举措都有了,后期海丝中央法务区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落实再落实,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服务于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论坛主题非常切合时代发展的脉搏。”将在“法商融合护航企业‘出海’”分论坛发言的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院长贺小勇,第一次参加海丝中央法务区论坛。他介绍,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成果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涉外法律服务成果显著,如域外法查明服务助力商事争议的解决与预防等,并建议海丝中央法务区要组织力量系统研究当前国际经贸规则的最新动态,在涉外法治的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过程中能提供更高质量的经验等。
主论坛环节,专家主题演讲。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论坛旨在持续搭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涉外法治交流平台。”厦门市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表示,本届论坛更加突出国际化元素、更加突出实践化导向、更加突出项目化运作、更加凸显论坛品牌影响力,且论坛期间,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还揭牌了新一批重点项目,其中不乏国家级、国家号机构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特色项目,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检察影视孵化示范平台、中国国际律师培训中心海丝基地、海丝中央法务区涉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及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厦门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
本届论坛由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共同主办,厦门市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承办,国际商事争端预防和解决组织秘书处协办,亚洲多元争议解决研究院、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等机构支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