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高兩化”看廈門】抓經濟促全局 在新起點上展現新作為
——廈門市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更高水平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貢獻廈門力量

重點項目加快建設,發展能級不斷提升,廈門發展后勁持續增強。圖為白鷺洲。王火炎 航拍器攝
思明:高位謀劃 產業生態再升級
思明區立足“扇頭”軸心重點提升,大力推進城市更新,全面增強城區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力,將構建產業高能級、功能高品質的“兩極、兩帶、兩區、多園”的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
以11個片區為主體的城市更新如火如荼推進。在廈門市委市政府成立的何厝嶺兜、中山路、湖濱、開元創新社區、東坪山、廈港(沙坡尾)、濱北超級總部基地等7個片區指揮部的統籌領導下,思明區全速推進各片區的征地拆遷等工作,力促實現招商引資與項目建設無縫銜接。其余4個片區的前期策劃工作也有力推進。
讓“沉睡”項目“復活”,變“歷史包袱”為“未來增長點”。近年來,思明區針對久拖未決的歷史遺留項目成立工作專班,打通關鍵環節,閑置許久的嘉麗廣場二期、廈門國際交流中心等項目也已開工。此外,一批閑置土地成功出讓,美亞柏科集團總部大廈暨智慧城市創新中心、會展五期等產業項目載體將拔地而起。
湖裡:民生為本 用心用情辦實事
這個夏天,發生在湖裡區的“一冷一暖”,成為群眾熱議的話題。
“冷”,是傾心送上的夏日涼意。五月,湖裡區教育局宣布在全市率先完成“校園清涼工程”全覆蓋,全區公辦中小學以及近兩年改造辦學的民辦中小學教室都可以創造26℃的舒適空間。此外,“補短擴容”行動、“優質放心午餐工程”等六大“教育民生工程”的進展,都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暖”,是改善環境的火熱氛圍。六月,湖裡區安置型商品房項目、打通“斷頭路”、“口袋公園”景觀提升建設工程等一批“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舉行了集中開工儀式,以迅速行動落實廈門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安置型商品房項目集中開工,就是湖裡區再次吹響大抓安置房建設的沖鋒號,乘勢拉開東部新城建設的大帷幕﹔一批打通“斷頭路”、“口袋公園”項目集中開工,則以項目建設為抓手,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加緊快干,盡早讓群眾享受出行和生活體驗的提升。
全面啟動、全面加快剩余127個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力爭兩年內全部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積極推進2個公共停車場項目,發動社會力量投資建設公共停車設施……湖裡區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先后三批次公布總數達609個的“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清單。這些項目涉及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並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數字經濟、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集美:牢記使命 招商引資加速跑
今年1月-5月,集美區在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情況考評中位列廈門市各區第一,這是集美區繼獲得2020年度全市各區省市重點項目投資建設完成情況考核第一的好成績后,再次在重點項目領域“領跑”全市。今年來,閩南戲曲藝術中心、中糧大悅城、集美區模具產業園(一期)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駛入“快車道”,為高質量發展超越注入強勁動力。
集美深入細致落實“一企一策”工作機制,全力開啟招商引資“加速器”, 用實實在在的服務措施吸引優質企業、項目紛至沓來。今年來,已重點引進國投廈鎢基金、中安能投資、美團城市智慧交通等高能級項目,截至目前落地投資總額和落地高能級數量已提前完成全年任務。
基金招商是集美強化招商引資的一大“利器”。最近,集美區產業引導基金入選“2021年中國政府引導基金50強”, 並在全國區級產業引導基金中排名前三。依托成熟的區產業引導基金,集美區著力打造省內乃至全國東南地區的基金高地——杏林灣基金聚集區,截至6月底,杏林灣基金聚集區已匯聚超385家股權投資類企業,基金管理規模突破830億元。
今年6月,全省首個兩岸融合發展中心——“集美區兩岸融合發展中心”揭牌成立,成為服務兩岸融合發展的專門機構。作為全省唯一兩岸融合發展縣域集成改革試點區,集美區落深落細兩岸經貿合作、台胞福祉保障、兩岸人文交流等各項措施,設立全市“台胞服務驛站”、全省首個區級台胞警務服務站,開通全市首條台胞辦稅綠色通道,建立大陸首個“海峽兩岸(廈門)直播電商產業園”,成功推動一批台企上市,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同安:實干實效 奮楫爭先書華章
從環東海域到雙溪河畔,一灣碧水、兩岸華燈的現代都市,澆灌出的不僅僅是城區大氣恢宏的骨架,更不斷繪制人民“富美生活”的幸福底色。在同安,科技、產品、技術、人才、創業,是熱詞。在這片發展熱土上,重點工程星羅棋布,各地的高能級項目紛至沓來,共同創造歷史。
今年1-6月,同安全區招商實績競賽平台共落地項目556個,注冊資本為552.78億元,15個高能級項目落地。騰挪空間,積蓄動能。伴隨著優質項目的落地,從土地要素等配套保障力度更看出同安謀劃未來的決心。今年以來,同安區不斷創新,強化工作機制,全區上下氤氳著狠抓落實、奮楫爭先的干事創業濃厚氛圍。
民生福祉這根針穿起發展千條線。在同安新城,即將開工建設的廈門環東海上歌劇院為同安的品質生活添彩,更讓新城居民充滿期待。加快濱海西大道提升收尾、優化新城公交出行、依托浪漫線常態化舉辦繽紛夏日音樂季……一件件惠民利民實事展現出同安堅定不移把“民呼我為”與全區工作深入融合、貫穿始終,精准謀劃走好“富美新同安”之路的具體路徑和舉措。
翔安:勇擔重任 猛追猛沖創新局
全球最大的單體電子廠房天馬6代線主體廠房封頂,廈門新機場航站區樁基工程進場施工,新會展中心提前1個月“破土而出”……七月的翔安,處處涌動著一股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的熱潮。
對標提振精氣神,猛追猛沖創新局。今年以來,翔安區貫徹抓經濟促全局的理念,堅持7個工作專班謀劃落實“七以七為”部署要求,持續以“主戰場、主力軍”的自覺,縱深落實“跨島發展”戰略,勇擔廈門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的兩個“增長極”,為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貢獻廈門力量彰顯翔安擔當。今年1-5月,翔安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固投、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收2項指標增速全市第二﹔區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限額以上批發業銷售額2項指標增速全市第三﹔2020年度市對區績效評估總分全市第一,實現歷史性“三連冠”。
精准補鏈延鏈強鏈。翔安區進一步發展壯大平板顯示、集成電路、新材料等支柱產業﹔深化“四個一”招商工作機制,舉辦系列招商推介會,策劃新增一批工業用地,拓展區級招商載體﹔同時全力做好項目用地保障,省市重點項目交地綜合排名全市第一,新增開工項目數和總投資位列全市第一。
加速產城人融合。一方面,結合落戶澳頭的海洋高新產業園建設,強化灣區意識、強化創新驅動,以更高站位、更高標准建設“四座新城”,進一步推進全區現代化產業新城區升級﹔另一方面,將黨史學習教育落深落實落細,全面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在就業、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事,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動以人為本精細管理,加快向城市社區轉型。
擦亮生態底色。為抓好農村污水治理,翔安區探索出了“四化並舉、兩率並重”的工作思路,截至目前全區已基本完成205個自然村雨污分流,今年接下來將完成剩余136個治理項目,做到農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治理”“常收集、長治理”,努力打造全國樣本﹔同時還持續加大力度對農村既有違建進行清理,並對新增違建繼續保持“零容忍”,持續加強耕地及生態環境保護,傾力守護全區“綠水青山”。
火炬高新區:創新驅動 打造產業新高地
盛夏的廈門火炬高新區,一派火熱景象:瞄准下一代新型顯示技術的天馬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項目主廠房內,工人正在緊鑼密鼓推進廠房裝修、設備制造等工作,為明年上半年產線點亮奠定基礎﹔中航鋰電廈門二期項目現場,塔吊林立,1500多名施工人員揮汗如雨,為企業增產開足馬力……
項目是拉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火炬高新區一方面勇當招商引資的主力軍,猛追猛沖,圍繞重點優勢產業鏈群精准招商,強鏈補鏈,狠抓龍頭項目攻堅﹔另一方面強化服務保障,推進同翔高新城、軟件園三期等重大片區和各大省市重點項目建設提速增效。
面對新形勢,火炬高新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大力發展數字產業,前瞻布局產業互聯網、開源芯片、第三代半導體等未來產業,加快創新平台布局,提升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增強專業特色孵化能力。創新搭建“火炬大學堂”產業賦能平台,成立我國第一所高新區平台型產業非學歷教育機構,打造引才聚智的新高地。
與此同時,火炬高新區把握金磚創新基地建設機遇,聚焦智能制造和數字經濟領域打造一批金磚特色載體,布局產業合作平台,引導企業拓展金磚國家市場,推動成立廈門市金磚人才創業基地,深化人才交流互動。高新區還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依托高新區產業聯合會,搭建高新區供應鏈平台,通過大數據技術,幫助企業找到潛在的上下游企業,鞏固並強化區內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火炬高新區主要工業經濟指標預計都將保持兩位數增長,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預計可達19%以上,固投增長25.4 %,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增速超30%,財政總收入增長84.8%,進一步夯實廈門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陣地。(吳燕如 葉舒揚 應潔 張珺 邵凌豐 林露虹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