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深入推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

福建泉州美,不僅美在風景,更美在文明。
海絲新城加快環灣向灣生長,“藍藍泉州灣”凸顯新貌﹔老舊小區改造、農貿市場升級、停車位擴容、道路破損修補……如今,一縷又一縷文明新風,在泉州這座城市長年吹拂﹔一幅幅文明畫卷散發出來的濃濃暖意,更是直達心底。
近年來,泉州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工作導向,進一步落實“全面創建、全域創建、全民創建、全程創建”要求,推動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共同提升,讓這個城市從內而外散發出迷人的文明氣息,讓人民群眾期盼的美好生活觸手可及。
強化制度設計 匯聚全面創建合力
文明其表,制度其裡。城市文明的成長和成熟,離不開制度的支撐。
泉州市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之初,就確定了全面創建的工作思路:建立市委書記、市長擔綱挂帥的文明委和創城指揮部,指揮部下設“一辦九組三專班”,全面部署推進創建工作﹔各地各單位參照建立創建指揮部或領導小組,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網格化”創建體系。
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寫入黨委政府工作報告,列入黨政領導班子考核內容,融入城市建設管理各個方面﹔出台深化創建全國文明城市6個配套實施方案和《文明城市創建考評辦法》,實現了上下一心、全民共建。
為推進創建常態化,泉州市進一步健全考核機制、共建機制、激勵機制,建立落實周巡查、月測評、季度模擬測評等9項常態化工作機制和“四挂鉤”制度﹔開展“文明幫提名”創建結對活動,文明城市上門教,提名城市登門學,進一步激發干部群眾的創建積極性。
無論技術怎樣進步、社會如何發展,規則都是文明城市的“基礎設施”。
泉州市出台《泉州市文明行為促進辦法》,積極倡導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網、文明用語等行動,弘揚文明健康、綠色環保新風尚﹔出台《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和《泉州市機動車停車管理條例》,致力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城市治理頑症難題,立良法促善治,進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打造有力網絡 筑牢全域創建根基
從城市到農村,從機關到基層,從單位到家庭……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是一場涉及泉州市各領域的深層次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在基層創建上,落實市委“四心”工程,實施教育、醫療、養老等補短板項目132個,解決安置房辦証、中心城區防洪排澇等10個問題,超七成五地方財力投入民生﹔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19個專項行動,建設131個“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麗鄉村,河湖長制工作經驗全國推廣﹔創建“放心消費示范商圈”,開展10項誠信缺失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行動。健全“紅黑榜”制,實現鐵路、民航、銀行、工商等信用信息共建共享。
在城鄉共建上,積極探索市縣聯動、捆綁創建等方式、辦法,大力推進區域涵蓋泉州市本級和鯉城、豐澤、洛江、泉港四個中心城區及石獅市、晉江市的環泉州灣文明城市群創建工作,推進沿海文明帶與山區文明帶共同發展,城鄉文明互動共榮。中心城區面積達235平方公裡,城鎮化率68.5%,環泉州灣城市群初步形成。
在文化服務上,啟動“文化泉州雲”項目,深入實施“萬千百十”文化惠民服務,開展公益演出2842場﹔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通過驗收,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成功創建,全國地級市最大的非遺館投入使用﹔成功舉辦金磚國家治國理政研討會、海絲國際藝術節、環泉州灣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重大活動。
突出價值引領 激發全民創建熱情
文明人創文明城,文明城養文明人。以“文明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活動,如今文明城市創建氛圍浸潤著刺桐城的每一個角落。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育人新風。泉州市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搭建小山叢竹、一峰書院、刺桐講壇、溫陵論壇、東海學堂、華大講堂等平台,用新思想照亮人心,匯聚磅礡的奮發力量。
——以先進典型擦亮城市底色。評選表彰7屆153名泉州市道德模范,251名市民入選中國、福建好人榜,在全省率先建成道德模范館。乘車讓座、拾金不昧、無償獻血、見義勇為、扶孤恤寡、扶貧濟困等身邊好事層出不窮。一個個好心人、一件件暖心事,為社會風氣刷上了清爽的底色。
——以崇高禮遇營造向善風尚。“誠信經營示范街區”“文明餐桌·公筷公勺”等項目走在全省前列。堅持13年的“閩台對渡”“暑期活動營”及“海上楓橋”“社區營造”“點亮家園”、志願服務工作在全國得到宣傳推廣。
——以服務活動促進文明實踐。具有泉州地方特色的“志願情·泉州紅”“身邊故事·共同銘記”“愛心廚房”“愛心午餐”成全省品牌,泉州市5000多個單位、志願服務團隊、20萬多人次志願者踴躍參與創城。截至目前,泉州市實名注冊志願者近143萬名,佔全省1/4強。
增進民生福祉 根植全程創建沃土
文明牽著民生,創城的每項標准都對應著民生的方方面面。“群眾的呼聲,就是干事的指南”, 泉州市堅持把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提升作為基本評價指標,攻堅城市頑疾,補齊民生短板。
通過開展“城市建設提速年”活動,一批著眼城市“神經末梢”,聚焦群眾日常生活的為民辦實事項目,從治理城市“裡子”問題入手,把存在的痛點、難點、堵點,作為創建工作的發力點。
如今的泉州城,“牛皮癬”“蜘蛛網”少了,老舊小區的面貌新了﹔路上隨意停放的車輛少了,規范有序的停車位多了﹔路邊隨意擺攤設點的流動商販少了,農貿市場的環境好了……2021年以來,泉州市累計查處各類交通違法行為50余萬起,新建38個公共停車設施,新增車位6598位、路外停車泊位2783位﹔結合老舊小區閑置工地改造,改造擴容停車位3838個,施劃路內停車泊位3911位。摸排497個老舊小區、150個物業小區,查找問題2561處,實施改造提升項目203個,整治276個小區管線“蜘蛛網”﹔完成14個農貿市場的整體升級改造或局部提升工作,累計改造面積超5.2萬平方米,投入超1.2億元﹔運用“數字城管”採集道路破損問題,累計修復路面破損11060處,改造中心市區易積水點218處,更換井蓋1856套。累計處置道路破損問題4031件,整治機動車道88211平方米、人行道35674平方米。
創建“六個好”品牌 詮釋文明泉州獨特形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近年來,泉州致力打造個性化的“六個好”創建品牌,詮釋著文明泉州的獨特形象。
——唱好“文化戲”。作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首屆東亞文化之都、閩南文化的發祥地和核心區,泉州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座擁有聯合國三大類“非遺”項目的城市。今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念好“山海經”。作為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所有縣(市)連續多年保持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或發展十佳。
——守好“傳家寶”。作為全國著名“民辦特區”,民營經濟是泉州的“金字招牌”,先后獲批民營經濟綜合改革、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國家級改革試點,民營企業思想政治、綜治工作、黨建經驗在全國推廣。
——彈好“雙擁曲”。作為軍民共建活動的發源地之一,泉州蟬聯全國雙擁模范城“九連冠”,實現雙擁模范城“滿堂紅”,全國雙擁模范城數量居全國設區市首位。
——架好“連心橋”。作為全國著名民營經濟集聚區,在全國率先出台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合法權益規定,“外來工維權新模式”獲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最高獎。
——打好“僑鄉牌”。作為全國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改革開放以來,台港澳僑累計捐資家鄉超100多億元參與家鄉文明建設,逐漸形成海內外2400萬泉州人共建文明的格局。
如今的泉州,文明、幸福的因子已經融入其中,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新時代新征程,泉州市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努力創建信仰堅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全國文明城市,在創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譜寫新的泉州篇章。(庄丹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