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向海要經濟,平潭如魚得“水”

2021年09月06日15:11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游客在北港村挖海螺,體驗趕海的樂趣。江信恆 攝

又是一年開漁季,沉寂了三個多月的平潭東澳中心漁港碼頭再次熱鬧起來:滿載漁獲的漁船歸港,顧客穿梭於熙熙攘攘的碼頭,尋找第一口“鮮”。

近年來,平潭發揮“靠海吃海”的生態資源優勢,在開展海上養殖綜合整治、促進海洋經濟轉型升級和海洋環境持續優化的基礎上,實施水產品牌戰略,引進新型營銷業態,促進生態向好、產品優質、富民增收,打造特色漁業金字招牌。

轉型破局,小魚變“大漁”

“靠海吃海”是歷史上平潭趕海人的真實寫照。傳統捕撈行業一度是平潭的支柱產業,頂峰時僅平潭流水鎮(現為君山鎮部分村落)每年捕撈量就達上萬噸。此外,海帶、紫菜、鮑魚、貝殼類等海水養殖產品,亦聞名島內外。

新世紀以來,面對日益枯竭的海洋環境,原農業部向沿海各省印發《關於2003—2010年海洋捕撈漁船控制制度實施意見》,開始逐步對沿海漁民實施轉產轉業政策。

轉型,成為擺在平潭趕海人面前的一道新考題。

“三分之一守著傳統漁業﹔三分之一轉產轉業到海洋運輸業﹔三分之一直接到城市打工。”平潭綜合實驗區農業農村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新世紀伊始,在平潭趕海人面前,機遇與挑戰並存。

實驗區成立后,平潭堅定不移以打造“一島兩窗三區”和建設共同家園為目標,持續提升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和軟環境,“大交通”實現一日千裡。實驗區“向海要經濟”,漁民的轉產轉業進程進一步提速。

得益於此,規模化發展的水產養殖業風生水起。

以鮑魚業為例,實驗區主要採取近海網箱養殖方式,在小庠島、大沙島、姜山島等多個近海海域養殖黃金鮑、吸盤鮑、綠雜、皺紋鮑等品種的鮑魚,鮑魚養殖面積及產量逐年遞增,鮑魚育苗場從零發展至40多個,已形成育苗、養殖、加工、流通等完整的產業鏈,年產值達30億元。

揚帆出海,拓寬產業版圖

錨定現代漁業,平潭繪就深海藍圖:合理規劃漁業發展,著力培育水產品品牌,加速推動漁業“走出去”,實現由淺藍向深藍轉變。

2018年底,平潭啟動“嵐商回歸”工程,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遠洋漁業十條措施》,推動構建遠洋捕撈、境外養殖、冷鏈物流、精深加工、銷售服務等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

很快,福建省恆利漁業有限公司落地,填補實驗區遠洋漁業產業空白。這是一家以遠洋捕撈、海洋產品研發為主,集產、運、供、銷以及加工為一體的集團公司。公司負責人直言,平潭區位、口岸、物流等方面優勢卓越,新政出台令公司感受到實驗區對遠洋漁業的支持,遠洋漁業回歸正當其時。

去年,該公司還與巴基斯坦卡拉奇省漁業協會簽訂漁業合作協議,獲得漁船近海經營許可,並陸續派遣漁船前往卡拉奇港口開展遠洋漁業項目,助力實驗區遠洋漁業與國際市場接軌。

立足於對台區位優勢,平潭還全方位開展兩岸漁業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實驗區制定出台《關於鼓勵進口台灣農漁產品的若干措施(試行)》《加快推進閩台農業融合發展(農漁)產業園建設的十五條措施(試行)》,打造平潭台灣農漁產品交易市場,推出兩岸農漁產品線上交易平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平潭對台農漁產品進口總貨值約5.83億元,同比增長98.3%。

正在建設中的平潭國際海洋產業物流園將加大平潭與台灣乃至國際市場的農漁業交流合作。

項目建成后,冷庫庫容可達5萬噸,年存儲達50萬噸,年急凍和精深加工達3.4萬噸,制冰能力每日100噸。“我們致力於打造冷鏈物流、生產加工、展示交易為一體的產業鏈,重點引入台灣農漁產品,還將引進台灣先進的漁業配套設施和生產工藝,打造國際性的進出口加工貿易平台,進一步拓寬實驗區漁業發展版圖。”項目負責人林挺說。

多產融合,資源加速“變現”

平潭蘇平片區白沙村附近沙灘,海浪不時拍打礁石,幾名游客貓著腰“尋寶”,不時挖出苦螺、螃蟹等。

白沙村位於平潭北端,這裡島礁錯列、海岸線曲折,盛產淡菜、螃蟹、海鰻等水產。近年來,休閑旅游之風刮進白沙村,該村將豐富的漁業資源與漁村民居文化元素相融合,積極發展民宿、趕海等特色產業。

當地“漁二代”林海兵是首批“吃螃蟹”的人。2019年,林海兵瞄准家鄉旅游業發展契機,將祖宅改造成精品民宿並取名“大魚日出”。他還和漁民合作,主打包船趕海項目,為游客帶來別樣的海島旅游體驗。

“對於游客而言,乘游船出海吹風,親自體驗垂釣、捕撈樂趣,還能親手烹飪一桌漁家宴,這是很新奇的玩法。”林海兵告訴記者。

在平潭,像這樣的消費場景正迅速走紅。

立足於豐富的漁業資源,平潭大力推動休閑漁業發展,圍繞“美食+觀光+文創”的思路,做大做強“旅游+漁業”這塊大蛋糕,促進產業融合,從“傳統漁鄉”向“旅游目的地”加速蛻變。

實驗區農業農村局漁業處主任科員高瞻說,目前平潭正持續推進15個新建、提升改造漁港項目,以漁港建設促漁區整體經濟發展。

依托東澳中心漁港、牛山漁場等特色漁業資源,位於海壇片區東澳村的觀音澳步行街成為“網紅打卡地”。這是一條商業步行街,佔地近2.6萬平方米,配套建設餐飲區、零售區、觀景休閑區等,致力於打造捕撈批發加工一體化的海鮮市場,逐步形成“吃、購、娛、游”產業鏈條。

讓傳統漁業煥發新生,離不開打造有影響力、號召力的明星產品。有鑒於此,平潭深入挖掘全區漁業資源特色,推動水產品加工向精深方向發展,鼓勵水產企業創建觀光工廠,並成功申報“平潭壇紫菜”“平潭鮑魚”農產品地理標志,進一步拓寬“嵐字號”品牌市場。(記者 張哲昊 林霞 王鳳山)

(責編:陳藍燕、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