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發布“光環境”控制規劃 城市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嚴格限制人工照明

人民網廈門10月24日電 (張萌)24日上午,廈門市生態環境局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廈門市光環境控制規劃(2022-2025)》(以下簡稱《規劃》),並就該市光污染治理等方面情況進行介紹。發布會透露,在2021年頒布的《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中,該市便在地方立法層面引入“光環境”這一概念。
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張萌攝
據悉,光環境是由光照射於內、外空間所形成的一種特定環境,其中的光源包括自然光(日光和月光)和人工光(熱輻射光源、氣體放電光源和其他光源),會影響人類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外部光環境是光照在室外空間而形成的環境,也是《規劃》控制對象,主要受到建筑和人工光源的影響。廈門市作為低碳試點城市需要創新體制機制,在城市管理的多方面開展節能減排工作,在光環境管理中要更好地平衡促進夜間經濟發展和控制夜間景觀建設兩個方面。
在2021年頒布的《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中,該市在地方立法層面引入了“光環境”這一概念。此次編制《規劃》旨在更好地落實《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的內容,以廈門市自身自然稟賦、文化產業特色和生產生活需求出發,將環保、節能、生態作為城市光環境管理的核心目標,提出有效的光污染控制要求。
發布會介紹,《規劃》內容以居民生活為重點制定任務和措施,從戶外照明、夜景設計、道路照明、建筑照明和廣告招牌設置等多個方面,加強照明設備使用管理,並引入綠色照明、智慧照明內容,力求提高節能效率,對照明設備進行充分的回收利用。針對玻璃幕牆反射光問題,規劃立足當前的國家標准,從玻璃幕牆位置設置、材質選擇和立面設計方面進行了規范和建議。而在減少光污染對動植物和生態的影響方面,提出規范城市公園照明、減少公園上射光通量、不對古樹等珍稀名木進行近距離照明等措施。
此外,《規劃》針對河湖岸線的景觀照明也提出了規范,尤其是筼筜湖和廈門市夜景建設重點區的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部分區域,要求這些區域開展夜景規劃時,應當充分評估夜景工程對鷺科鳥類和珍稀海洋生物的影響,並釆取相應措施防止人工燈光外溢。
值得關注的是,為了更科學地劃分光環境重點控制區、限制建設區、適度建設區和優先建設區,項目組採用空間抽樣的方法選取50個地面樣點並在樣點處進行實地照度測量,通過建立地面照度值和衛星遙感影響輻射亮度值之間的關系,對廈門市不同用地類型夜間明亮程度進行劃分,最終以自然保護區、濕地、林地、公園綠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作為光環境的重點控制區。對重點控制區要求嚴格限制人工照明,保持城市暗天空﹔對限制建設區,要求在保障功能照明的基礎上,嚴格限制景觀照明﹔對適度建設區,可在保障功能照明的基礎上,根據夜景要素特點,適度建設景觀照明﹔在優先建設區中,在保障功能照明的基礎上,宜優先安排景觀照明建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